2023年5月11日
號稱「偉大舵手」的毛潤之,開會講話最常談「無產階級專政」,亦說之乎者也,有時還穿插「有趣的故事」,營造點輕鬆氣氛。
據《毛澤東年譜》等解密檔案,毛多次說程咬金(589—665)。他曾以程的故事,調侃赫魯曉夫(1894—1971)「大吹大擂,裝腔作勢」,「三板斧打了以後就沒勁了」。他說:「古代有個程咬金,他打起仗來只有三板斧,三板斧砍完了以後就不行了。」
程咬金砍斧 黑天鵝事件
程咬金是隋末唐初的武將,在唐初當過刺史、大將軍。三板斧故事或源自章回小說《隋唐演義》等,「半路殺出程咬金」泛指預料不到的行動、事件、言論,突然而來令人驚訝;其意涵,類似近年的熱詞「黑天鵝事件」。
說「半路殺出」,是指聯合國早已吸收烏克蘭為會員;中方早在1992年初與烏建立外交關係,2001年建立「全面友好合作關係」,2011年升級為「戰略夥伴關係」。現在,某大使卻還提烏克蘭主權未定說,但沒有新理據,並無什麼「後勁」。
主權未定說觸及克里米亞。某大使說,克里米亞本屬俄羅斯,赫魯曉夫送給烏克蘭,其主權地位未確定。
此說並無新鮮之處,只是重複普京前幾年說過的話。他們反覆強調赫魯曉夫的角色,或是要給人私相授受的印象,這恰似《儒林外史》中毛二鬍子視為見不得人的行徑。
1954年,把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時,赫魯曉夫是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53—1964在任),後來兼任部長會議主席即內閣總理(1958—1964在任)。在「黨領導一切」的高度集權體制下,他有此調撥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的最高蘇維埃(名義上的最高立法機關)有確認的手續,不可能是私相授受。
1954年起,克里米亞定為「自治州」,列入烏克蘭加盟共和國邊界內。1991年8月,烏宣布獨立後,仍是邊界內的一個州。
1991年12月,參加「創立」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等,商定各國獨立,蘇聯解體,簽訂《別洛韋日森林協議》,俄方並無提出烏(含克里米亞)主權未定;在稍後的獨聯體《阿拉木圖宣言》,俄方及其他加盟共和國亦未質疑克里米亞主權,各自獨立時原有的邊界線未動。
責赫魯曉夫 扭曲了歷史
普京及其粉絲提克里米亞主權未定說的「假定」,是赫魯曉夫的決定太隨意、太草率。據蘇共中央文獻和解密檔案(如《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中央全會決議彙編》),這種「假定」站不住腳。
赫魯曉夫曾在烏克蘭掌權,歐洲二戰時(1939—1945)任蘇共烏克蘭第一書記、蘇軍烏克蘭方面軍政委,對斯大林(1879—1953)在烏的極左政策頗了解。1953年當總書記後,逐漸實行「解凍」政策,對極左政策有「糾偏」舉措,也反思斯大林的錯誤。
1954年,他把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原因之一,是有地緣因素(烏陸地連接克里米亞)。
原因之二,是關乎《佩列亞斯拉夫條約》(1654年簽訂)。蘇共稱此條約確定俄、烏合一(後來有變,1922年以獨立國家身份加入蘇聯)。在條約簽訂300周年時,把克里米亞劃給烏,是為了安撫烏,緩和其疏離蘇聯的民族情緒。斯大林在烏強制推行全盤集體化和政治大整肅(赫魯曉夫及其原上司卡岡諾維奇是主要執行人)、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導致大饑荒和其他左禍,積怨甚深。緩解民怨、減低蘇共管治危機,是「解凍」政策的一部分。
布拉格之春 蘇出兵鎮壓
主權未定說,是普京及其支持者為侵略烏領土找藉口,實際是回到勃列日涅夫(1906—1982)的有限主權論。
從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1964—1982任第一書記/總書記),蘇共對蘇聯境內的15個加盟共和國、境外的東歐共產國家強權控制,後者缺乏獨立自主空間,成為蘇聯的附庸;華沙條約(1955—1991)軍隊,則是蘇聯控制各國的軍事工具。
1956年發生波匈事件,蘇聯均調動蘇軍和華約軍參與鎮壓或震懾。當年10月,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和市民有示威遊行,抗議政府政策失當,也表達對蘇聯過分干預的不滿。赫魯曉夫以粉碎階級敵人顛覆之名,下令軍隊攻城鎮壓,中方表示「支持鎮壓反革命事件」。
波蘭的波茲南工人罷工,發生於1956年6月,蘇聯原想以武力干預,但中方認為罷工事件是「人民內部矛盾」,不同布達佩斯的「反革命暴亂」,勸蘇方勿動武而緩和了局面。
1968年春,杜布切克(1921—1992)出任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以自由、民主取向推行改革,主導制定《4月行動綱領》,擬構建符合捷克現實的民主模式,有疏離蘇共控制的傾向。
1968年8月,勃列日涅夫下令武力鎮壓、取締「布拉格之春」自由化運動,出動蘇軍和華約軍75萬(13個摩托化步兵師、12個坦克師、2個空降師),杜布切克等一批人被押解到莫斯科軟禁,杜後來貶任捷克駐土耳其大使,再流放到地方林場當管木頭的小官。
勃列日涅夫不僅以槍桿子震懾東歐「兄弟國家」,還對亞洲擴大侵略。1969年3月,蘇軍侵略中國東北的珍寶島;1979年,蘇聯出兵攻入阿富汗。
勃列日涅夫 有限主權論
勃列日涅夫以武力鎮壓「布拉格之春」,引起東歐共產國家不安,有的國家批評強制「兄弟國家」服從的政策。勃列日涅夫於1968年提出有限主權論,為對外侵略擴張辯護。
有限主權論是針對「社會主義陣營」內的關係,意涵是:陣營內必須團結一致,假如東歐共產集團某一國有「反社會主義」行為或危機,蘇聯可以動用武力粉碎反革命事件,其主權是有限度的。這是蘇聯控制東歐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藉口,企圖形成或鞏固絕對順從蘇共、蘇聯的家長制。上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的蘇聯外交,實際上也是持有限主權論的立場。
批大國主義 新沙皇霸權
中方反對有限主權論。毛雖肯定斯大林的功績,卻也不迴避他的一些錯誤,稱他犯沙文主義之錯【表】。包括民族沙文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大論戰時,毛對蘇的「定位」是社會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新沙皇。
所謂社會帝國主義,列寧(1870—1924)稱為「口頭上的社會主義,實際上的帝國主義」(《列寧全集》第29卷458頁,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俄譯中標準版,1956年)。
根據毛批示、講話撰寫的官方工具書《辭海:地理分冊》,有此陳述:「五十年代後期,蘇聯逐步違反國際關係準則,對外實行侵略擴張和霸權主義。」
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延續沙皇、蘇聯的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強佔克里米亞,武攻格魯吉亞(喬治亞)、烏克蘭,意味俄羅斯帝國夢的亢奮。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區議會的權力 |
上一篇: | 青年與父母同住 減輕經濟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