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立法會上周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辯,通過無約束力的「加快輸入人力,補充本地勞動力」議案。翌日一眾議員在特首及立法會主席帶領下前往深圳,展開一連4日的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行程,參觀了多間內地創新科技公司,部分更是由香港人創辦。
期間筆者與有關公司的負責人、員工(包括香港人)、相關界別的議員和隨團特區官員傾談,發現輸入人力與引進科技實為息息相關、相輔相成。香港除了要優化輸入人力的審批制度,政府的採購招標及產品、技術認證制度,也必須從速檢討。
首先,紓緩勞動力短缺方法之一,就是善用創新科技,從而將需要使用人力的工作和程序減到最少,提高整體生產力和服務水平。考察團在佛山參觀了多間機械人公司,其中一間研發的建築機器人,成功結合了AI(人工智能)、BIM(建築訊息模型)和MiC「組裝合成法」等技術,加強以全自動化的方式起樓及裝修,節省人力,也減省了不少施工時間和建造成本,亦令工程質量更為可靠穩定,還可以減少工業意外,一舉多得。
另一間公司的機械人產品用途更為廣泛,包括用於餐飲業,顧客由點菜、烹調、上菜以至結賬都可全自動化,提升了效率和減省了成本,並可控制餸菜的質量和份量。
香港的建造業和餐飲業都面對嚴重人手不足,但要引進這些內地科技和產品卻是困難重重。除了因為香港的地盤及餐廳空間一般較為細小狹窄,創新產品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另一原因是香港相關部門的認證審批並未能有效地配合。
一般情況是對於來自美國、歐盟或日本的新科技及產品,可能會較快獲批,若是來自內地公司,即使已獲得國家標準認證並在內地實際使用,相關的測試和應用數據等,可能需要在香港重新進行測試及取得某些外國的認證。相關制度及程序是否需要檢討和優化呢?
即使面對上述的「待遇」,還是有不少內地企業及創科公司希望打入香港市場,提供服務。但又面對另一方面的人手不足問題。據聞有已成功申請「高才通」簽證的創科專才,原本計劃來港開設公司,大展拳腳,但發現難以在香港請到足夠的中層和基層科技人員,因而打了退堂鼓。現有的輸入人才計劃主要針對高端人才,應將「補充勞工計劃」擴展至涵蓋中層的科技及技術人員,而兩個計劃更應互聯互通,發揮最大的協作效益。
也有一些內地公司打算競投政府的項目,包括創新科技研發合約,但卻發現招標條款規定他們須聘用相當高比例(八成或更高)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作為員工。這樣不但增添了實際上的難度,亦令它們未能充分發揮其原有的優點和成效,包括較低的價錢,亦有違當局希望引進非本地技術和專才及加強競爭的原意。
例如在今次考察中,多位議員以至官員都深感興趣,認為有機會應用於啟德發展區的無人駕駛電動高架列車系統「雲巴」。若要符合現時一般的招標及審批條款,要求相關公司在香港重新進行認證,並且不能沿用較多的內地熟練技術人員,估計即使能成功引進香港,也許要很長的時間,未能全面發揮提速、提效和盡量降低造價的動力。
此外,對於規劃中連接香港洪水橋與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不少社會人士都期望可由內地的鐵路公司參與建造及營運,藉此引入競爭和新的建造技術,以及紓緩港鐵公司現已相當嚴重的人手壓力。但如果又要求有關項目的絕大部分工程人員為本地人,那麼相關內地公司只有跟港鐵一起搶奪人才,最後可能將各條新鐵路的造價扯得更高,施工時間變得更長。
必須補充的是,筆者一向要求政府的採購招標制度,須有一定程度的「本地優先」和扶助中小企的考慮。但對於香港本身缺乏,希望從內地或外地引入的新科技、新產品和技術專才,盲目地要求僱用不合比例的本地員工,未必對相關行業及從業員帶來最佳效益。
政府需要因時制宜,對有關的招標、認證及審批制度作出檢討,平衡各項因素,促進非本地的公司及專才來港提供服務,引入技術,協助相關行業及整體香港的提速、提質發展,落實優勢共享共贏。另外,有意進軍香港的企業,亦可多聘用香港的青年人從事內地項目的工作,提供培訓,相信這些員工對相關企業「走出去」定能提供莫大幫助。
加快輸入人力.二之二
謝偉銓 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