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世界在變,潮流在變,重要在如何把握變局,實事求是,創造美好明天。
曾幾何時,內地一些城市,借助香港這個窗口,學習先進科技,提升能力,因此事事以香港為先,奉為大灣區龍頭。國家在八十年代進行改革,建立特區,先行先試,得到優異成果。以深圳為例,孕育出大批出色的科創企業,如騰訊、比亞迪、大疆,倒轉吸引香港行政及立法的團隊,帶着回鄉證到珠三角參觀學習。
行程的一個焦點是比亞迪,除了新能源車輛,眾所寵愛在「雲巴」,立法會議員激讚,行政長官話研究,一瞬間好像成為香港交通運輸的救星。雲巴特點是一套新的集體運輸,輕便、靈活、成本較低、易於建造,不像重鐵、輕鐵,又要電纜、又要鐵軌;非常適合已經發展的密集社區,一些直選的地區立法會議員巴不得把雲巴帶回香港。
曾幾何時,我們跑到新界北部的落馬洲瞭望台,遙望陌生的神州大地,希望能夠踏上這塊神秘地方,可是當時國家還未開放,回去一轉並不容易。隨着國家發展,香港人可以拿着證件,任意回到內地。
1951年,根據公安部制定《關於往來香港、澳門旅客的管理規定》,香港居民可以向公安機關,申請出入境通行證,在深圳或拱北出入,有效一次。1956年有《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有效期3個月,方便往還。隨着兩地交往頻密,國家開放,對香港和澳門招商引資,加強加快流動,1979年推出《港澳同胞回鄉證》,3年有效,並在1981年改為10年有效,盡量簡化手續,促進兩地交流。
《港澳同胞回鄉證》屬於紙本,可以在各開放口岸出入,不過這些本式回鄉證在1998年停發,並改為《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仍然俗稱《回鄉證》,卡片式,以智能機閱讀,提升過關效率。回鄉證因為歷史的原因,公安部及國家移民局一直委託「香港中旅證件服務有限公司」辦理回鄉證,市民亦習慣了它們的服務。
疫情過去,復常令到大批香港人公私兩忙,爭相回到內地,於是急於領取回鄉證,以至網絡登記擠塞,需要輪候一段時間,較早前一至兩個月,現在逐日開放,排在4個月後的日子,不容易掛號,市民十分徬徨,因此有政黨提議把現有回鄉證延期半年,免於影響回鄉行程。其實,在香港回歸25年之後,應該要考慮如何簡化特區與特區之間,以及和內地的出入境問題。
當今在一國之下,凡事好商量。原則上,同一國度,國民可以自由流動,行政上的考慮,過關需要某種形式的認證,透過智能科技,我們香港的身份證(當然是中國籍的持有人),可否兼具回鄉證的功能,一證在手,方便自如。當然回鄉證的發放權力屬於公安部及國家安全局,他們既然可以授權予「香港中旅證件服務有限公司」,同樣可以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入境事務處辦理。以近期這麼多人申請回鄉證的情況,有入境處協助,借助他們換領身份證的經驗以及能力,定當幫得上忙。
再進一步,國家可否考慮香港、澳門、內地毋須特別證件而通行。香港、澳門可以先行,兩個特區,雖然有司法和關稅不同,參考歐盟的經驗,不同國家都可以無證通行,一國之內,在現今智能科技之下,人流往來不應有什麼問題,亦不會影響「一國兩制」運作。
李子衝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檢討審批制度 引入科技與專才 |
上一篇: | 俄侵烏雞蛋短缺 嘆無奈白色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