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
立法會上周辯論「加快輸入人力,補充本地勞動力」議案,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其實筆者在三四年前已預告,受到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等多種因素影響,香港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將急速惡化,只是其後因黑暴和疫情令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一度急升,人手短缺問題才延至最近爆發。
建造業界是勞動力短缺的重災區之一。根據建造業議會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2023》,現時熟練與半熟練工人已短缺約1.5萬人,隨着未來有大量基建及房屋項目陸續動工,預計4年後將擴大至欠缺4萬人。而且不單是前線地盤工人,中高層的技術人員、工地監督、各類工程師,以及筆者代表的建測規園界專業人員,短缺情況也是數以千計。
對於勞工問題,筆者一向支持本地優先的原則,過去曾多次求政府及各間大專院校,增加及加強培訓本地人才,可惜至今進展緩慢。
即使現時能急起直追,都需要一定時間才可見到成效。再者,目前情況是整個香港,大部分的行業、職級和工種,都面對着一定程度的人手不足。某個行業吸引到更多勞工加入,可能又會加劇另一些行業的缺人問題。因此,適度、適切及規範化地輸入外來勞動力,是社會各界都不能迴避的。
勞工界可能擔心增加輸入外勞,會損害本地工人利益,但較少聽到他們提及輸入人力對整體社會、全港市民可帶來的效益。又以建造業界為例,如果人手長期、嚴重地不足,不僅無法做到政府要求的提速、提效、提量覓地建屋和增加基建及社區設施,難以盡快解決香港的房屋和交通等問題,而且還會導致工程造價飆升、施工期拖長,也會較容易出現工程質量和工業安全事故。
此外,最近引起社會關注的公共交通服務加價潮、的士司機老齡化引發的安全隱患等,或多或少都與運輸業人手短缺有關。還有旅遊業接待能力不足、航空公司運力遲遲未能復常,許多企業「有生意都做唔切、有訂單都唔敢接」;大家出外用餐時,不單價錢加了,等候上菜和結賬的時間也長了,往往也是因為相關企業請不到足夠人手。
對於影響本地工人的憂慮,參考新加坡、澳門、多個中東國家,以至美國及部分歐洲國家,近年都是依賴大量輸入外來勞工和新移民,來補充本地的基層勞動力,從而讓本地居民擔任一些工資較高、前景較好,有更多機會進修、增值及享受家庭樂的工作,有助促進社會升級轉型和工人向上流動。
反觀一些過往抗拒輸入外勞的國家,就因為人口老化和勞動力短缺加劇,令經濟逐漸失去增長動力,大量社會民生及基本服務都受到影響。例如生育率之低與香港不相伯仲、已連續多年出現淨人口減少的日本,近年亦開始放寬輸入移民和外勞的限制。
香港多年來推出了不少輸入人才計劃,但主要針對高端人才及金融、創科等行業。
針對中基層職位的「補充勞工計劃」,審批程序繁複冗長,每年獲批的外勞數目只有二三千人,單計建造業和運輸業的數萬個人力缺口,已屬杯水車薪,更遑論解決整個香港的勞動力短缺危機。因此不論從「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或是「切實解決民生憂難」的角度,香港都必須增加及加快輸入外勞。
加快輸入人力.之一
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落實真正的全民閱讀 |
上一篇: | 香港參與大灣區要有大格局大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