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
香港立法會上周通過了關於放寬輸入勞工的無約束力議案。來自勞工界的多位議員都投反對票,並且在辯論中述說對現況不滿。
「一國兩制」下,資本主義特區裏勞工的地位,是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問題。原則上,勞工境況應該隨經濟發展持續得到改善。
世界進入工業化以來,工人爭取權益逐步獲進展,卻又經常遭遇逆轉倒退。像爭取8小時工作制,1886年5月美國芝加哥工人為此大遊行,受鎮壓釀成死傷;全球勞工抗議響應,3年後在巴黎的社會主義團體和工會代表會議上,定每年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至今除美國以外多數國家都參與紀念。
今年五一勞動節,預期各地勞工會集中爭取改善待遇。世界經歷新冠疫情後,就業狀況大變,先前美國等的「量化寬鬆」致資金充斥,加上生產鏈受阻,加劇通脹。人力資源相對緊缺下,本來在勞工較有機會改善待遇,實情卻因地而異。
數據累積顯示,發達國家勞工境況有過改善,但後來又同富裕階層拉開差距,尤其在英美等國採取了自由放任政策以後。這些年來,技術工人和專業人士憑本身才智打拚,收入總比不上坐擁資產溢價收益。
中國執政黨的創立理念是代表工人階級,經過革命奪取政權,進而改變所有制,給勞動大眾的處境帶來根本轉變。我國憲法的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如今內地廣大地區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其方針是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保障資本參與獲得增值。
發展的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特徵之一是實現共同富裕。大陸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擺脫絕對貧窮,但仍然是發展中的國家,實現共同富裕是長期過程,仍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發揮企業的主動性,創造社會財富,逐步提高民生水平,不劃一搞平均主義。
香港特別行政區有別於內地,維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1997年以前,港英已委派不屬於愛國工會的個別勞工界人士進立法局,人們多理解為一種點綴。到回歸以來,勞工代表有進到行政會議、立法會,及各類諮詢架構。市民仍覺得施政一般偏向上層,基層境況改進緩慢,貧富差距指數長期高踞。
中央強調對特區全面管治權,並且表達了對民生事務的關切。既知道人民政府的理念,基層大眾有理由產生合理期望。要求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是讓經濟發展更多元均衡、更添活力創意,拓寬發展空間讓階層流動暢順,遏止「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分化趨勢。
廣大市民明白,疫情過後首務在於恢復經濟發展,必須突破實際存在的瓶頸。特區政府在充分顧及勞工界訴求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引入人力資源,加快經濟發展,對社會整體包括勞工在內都有好處。本地社會裏,求發達向上是人之常情。新中國成立時,香港則有一批青年響應時代潮流,去到工會參加工作,為勞工基層服務,甚至選擇去到最偏遠清苦的地方,他們不求個人攀升,致力爭取群體境況的改善。當年無任何議員、代表頭銜,有的是寶貴的階級感情。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錢途似咁 |
上一篇: | 形式主義是當代政治最大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