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14日

李子衝 觀潮篇

學校收生不足

教育是國之根本,國之大業,應該是無價的。公共資源總有限制,怎樣運用公帑總有爭議,如何分配教育資源,討論是不會終止的。

根據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2023/24年教育經費為1147億元,佔政府總體開支7610億元中15%,一項重要的經濟負擔,以人口700萬計算,平均每名香港人承擔16300元左右。其實這個議題在去年12月,立法會曾經有一次動議辯論,當時教育界代表朱國強提出:「維持教育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提升教育質素」,他建議無論就學人數多少,教育經費應該維持在生產總產的3.4%,辯論結果遭到否決,連政府都不贊成。

引發該次辯論是因為去年香港出現移民潮,加上出生率下降,人口負增長,2022年負1.6%,連續3年人口下降。去年學生亦流失不少人數,中學生有14627人,小學有10749人,總共25376人;若果以30人一班計,減少了845班,以一間學校24班計,減少了35間學校。情況十分嚴重。

早年香港的教育發展可說十分落後,當然和香港的經濟狀況息息相關。曾幾何時,香港有「天台學校」,「火柴盒學校」,隨着人口增加(內地移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並且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推行9年免費強迫教育,配合形勢,香港大量興建學校,培訓師資,但是仍然學額不足,以浮動班(學生沒有固定課室)容納更多學生,這是香港學校增加最迅速的時期。

時間改變,很多情況亦改變,抵壘政策取消,零雙非嬰兒政策,加上本地出生率低,學童數目下降,學校、學額明顯過剩,社會便要討論如何運用教學資源。縮班、殺校香港亦曾經出現,教育界抗拒比較大,當然這是事業與飯碗的問題,因此他們提出以質替量,意思是利用現有資源改善教育質素,不用縮班、殺校,保留學校人手,保持教師尊嚴。

上一次殺校潮出現,教育界提議「小班教學」。的確,上世紀七十年代提量的時候,未有全方位關照教育質素,當時每班的學生為45人,老師、同學,以及同學之間,未必有充分的認識和交流,或會影響教育效果;每班減少學生人數肯定提升教育效率,增進群體感情,有利全人教育。不過,學習中總有分組合作與競爭,小班應該維持在25至30人之間,現在大多數的中小學都是這個標準之內。

今次長洲錦江小學新學年小一只收到15名學生,未達規定的16人,收到教育局通知「派零班」,面臨殺校,可以相信,這是一個殺校潮的開始,在人口不停減少下,無論怎樣,學校關閉潮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同意社會有資源,就投資教育;重點不在補班數,保學校數目,保教師就業,同時需要從學生和家長角度看問題。家長和學生最關心學校的品牌和位置。

香港是人口流動頻繁的城市,由於住屋的需要,不停發展新市鎮,促成經常搬遷。譬如兩任行政長官都重視的「北部都會區」,將會有250萬人居住,雖然現在已經住有100萬人,即是未來十多二十年,有150萬人住進「北部都會區」,對學校需求十分殷切,需要很多新的校舍。

另一方面,家長、學生愛品牌,就算搬到老遠,寧願舟車勞頓,每日花兩三小時往返名校,增加學習壓力。有些老牌子的學校經不起殺校浪潮,一間間停辦,政府應運用資源,搬遷這些名牌舊校到北部都會區,有效地利用政府資源,提升教學質素。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