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
自2020年1月底正式脫歐以來,英國在印太地區得到幾項外交成就,首先是在2020年10月成功與日本簽訂首份脫歐後的國際貿易協議;第二是在2021年5月成功申請成為東盟的「對話夥伴」(dialogue partner);第三是在2021年12月與澳洲正式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同時,英國也宣布啟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申請程序。
其實這些重點外交工作都跟前首相約翰遜所提出「向印度─太平洋區域傾斜」(tilt towards Indo-Pacific)的轉向亞洲政策有關。英國學術界共識到該政策是為了彌補英國因脫歐所蒙受的經濟損失。
多數人轉支持入歐公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0年12月,東盟先作決定把歐盟升級為「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有分析指出,東盟其實已經意識到英國與歐盟存在地緣政治競爭關係。東盟為了平衡好與兩者的關係,東盟一方面快速處理英國成為「對話夥伴」的申請;另一方面則認可歐盟是優先合作夥伴。可見英國的轉向亞洲政策也正加劇與歐盟的競爭,並引發亞洲國家決定不可顧此失彼的平衡策略。
究竟英國自從正式脫歐以來的國家發展脈絡是怎樣?本文從英國民意變化、經濟民生、和政黨政治3個方向去探討。
英國自從決定脫歐以來,民眾對保守黨政府如何處理脫歐過程,以及脫歐對英國社會和經濟的影響都持負面評價。例如推動脫歐的保守黨政客曾經承諾,脫歐會為英國漁業帶來更多利益。但事與願違,有英國漁民不單後悔在2016年公投中投票脫歐,更抱怨被前首相約翰遜及一些保守黨國會議員出賣。
官方數據顯示,英國出口德國的貨物量在2021年下降了8.5%。英國在脫歐前曾經是德國的首五大貿易夥伴之一,但脫歐後已不再。事實是德國的其他貿易夥伴已填補了英國脫歐所造成的貿易空缺。2021年,德國的貨物總入口量上升了17.1%。這增長主要包括來自歐盟成員國16.8%的入口量增長,和20.8%來自中國的入口量增長。可見英國脫歐不單損害了自身的經濟和對外貿易利益,也間接使其他歐洲國家和中國因可以填補英歐貿易空缺而得到額外經貿益處。
通脹高企經濟民生轉差
於是,2021年10至11月有民調顯示有52%英國受訪者認為脫歐使整體情況轉差,只有18%受訪者認為整個脫歐安排是正面。亦有44%受訪者認為脫歐破壞了英國經濟。今年初有民調顯示,2022年初有46%受訪者認為脫歐是錯誤決定,但到了今年1月,認為脫歐是錯誤決定的已上升到54%。該民調更發現,有65%受訪者支持舉行重新加入歐盟的公投。
英國今年的經濟前景並不樂觀。1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英國今年將可能是「7大工業國」(G7)中唯一錄得經濟收縮的成員國,估計會收縮0.6%至0.9%。IMF說,英國和歐洲持續高企的10%通脹率、英倫銀行和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的不斷加息,以及英國的高稅率,都使英國的經濟復甦步伐比其他發達國家為慢。與此同時,英倫銀行也預測今次可能是英國有史以來將要經歷最長的經濟衰退期。
其實英國現時的經濟困境又是否純粹因為2016年脫歐、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和2022年烏克蘭戰爭呢?早於2015年,以30多個已發展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已作出以下分析:
「比較其他OECD成員國,英國在過去30年於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都較少。雖然英國基礎建設的認知質素接近OECD的中位數,但比G7國家都低。產能限制也於一些領域內出現,包括發電、空中運輸和道路。」
可見,2016年英國脫歐只是將一個已弱化的經濟體再度弱化。最近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英國人民的入息中位數已低過挪威、瑞士或美國,也低過已發展國家的平均數。英國最貧窮的10%人口的收入,比斯洛文尼亞的最貧窮10%人口還要低。
英國脫歐後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國民保健署」(NHS)也出現弱化現象。過去10年,NHS的開支增長比之前半世紀已放緩。根據OECD,英國的病床比其他發達國家少:每一萬個英國人中,只有23張病床。但在法國,每一萬個人中,有57張病床,而德國則有78張之多。即使保守黨政府曾宣稱脫歐是為了挽救NHS,但現實是今天的急症病人要等更長時間才可上到救護車,已確診病人也要等更長時間才能到醫院接受手術。有英國醫護人員坦言,大家已不能再將NHS的種種問題只歸咎於新冠疫情了!
政黨政治脫離民生需要
脫歐後英國的公共服務也受到負面影響,生產量持續偏低,生活水平停滯。問題是脫歐後保守黨政府的數任首相(文翠珊、約翰遜、卓慧詩)的政策焦點仍離不開與歐盟關係,和於北愛問題上一直政治爭拗。但英國的民生經濟議題則被邊緣化。
反對黨工黨的情況也不見得特別正面。2016年脫歐公投之前,工黨領袖施紀賢(Keir Starmer)倡議英國留歐。2016年脫歐公投後,他倡議將公投結果收回。但今天他卻說要「實現脫歐」(make Brexit work)。施紀賢已排除重新加入歐盟的可能性,更說工黨會置英國於歐洲單一市場及聯合關稅區之外。雖然他承認脫歐已破壞英國經濟,但只倡議英國建立一個無貿易摩擦的與歐洲關係。
總的來說,雖然英國的經濟民生於2016年脫歐之後明顯地走下坡和陷入長期性危機,但英國政界的政策辯論看來已脫離了挽救經濟民生的實際性需要。反之,他們繼續以與「脫歐」有關的議題和與歐洲關係作政治爭論和民粹動員,來推動極化輿論以謀取選票,希望能在各種選舉中勝出。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嚴格監管遊行不利搶人才 |
上一篇: | 生成式AI︰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