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14日

劉炳章 泛舟論章

從習主席訪中東看新型國際關係構建

上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東,引起各方關注。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沙地阿拉伯為中東大國,亦是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但當前美沙雙邊關係正因為人權、能源、安全等問題而處於低潮,甚至有外媒在報道標題中提出中東國家要「棄美投中」。

待遇規格 遠超拜登

習主席到訪沙地獲得了超高規格的待遇,令人難免同今年7月份到訪沙地的美國總統拜登的低調儀式作出比較。習主席的專機進入沙地領空後獲4架空軍戰機護航,專機降落後沙方鳴放21響禮炮,首都利雅德省省長、外交大臣、中國事務大臣等重要王室成員親自到機場迎接。

翌日,習主席的座駕在沙地電單車隊與騎兵隊的護衞下抵達王宮辦公廳廣場,沙地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親自迎接,二人握手後一同檢閱王宮儀仗隊,王宮衞隊亦以傳統的執劍禮儀向習近平表示最隆重歡迎。而穆罕默德在迎接拜登時二人僅以碰拳(fist bump)代替握手,將之同迎接習主席的盛大儀式比較,兩者的反差頗具解讀意義。

上個月習主席到印尼峇里島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3天內同11個國家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BBC中文網一篇評論稱之為習近平的「外交派對」。承接這一論調,習主席是次出訪中東的成果豐碩,這次在利雅德的「中東派對」更分別同科威特、埃及、伊拉克、蘇丹、巴勒斯坦等國的最高領導人舉行了雙邊會談,並參加了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峰會和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

12月9日,中國和阿盟成員國領導人共同發表《利雅德宣言》,表示各國「一致希望為中阿戰略夥伴關係開闢更廣闊前景,將中阿合作提升至更高水平,服務雙方共同利益」。《宣言》強調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民主發展道路和社會政治制度,反對任何國家將人權或民主問題政治化和工具化以干涉別國內政。阿盟國家亦再一次重申支持中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台灣問題上堅定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支持中方在香港問題上的立場,支持中方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維護國家安全、發展完善香港民主。

《宣言》強調要推動中阿雙邊的全方位合作,其中第23條提出「責成雙方部委和機構通過中阿合作論壇執行計劃及論壇其他機制落實峰會成果。強調下階段應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經貿、投資、金融、工業、交通運輸、能源、環保、農業、糧食安全、旅遊、人力資源開發、知識產權、文化、文明對話、教育、科研、科技、新聞、衞生、可持續發展、體育等方面繼續開展合作」。

同日,新華社發布習主席在中阿峰會上提出的「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涵蓋發展合作、糧食安全、醫療衞生、綠色科技、清潔能源、文明對話、青年發展、和平安全八大領域,亮點包括實施50億元人民幣的發展合作援助項目,共建農業、能源和氣候實驗室或合作中心,推動兩地媒體、智庫、青年人的交流項目等。

中美元首分別訪問沙地的比較不只是在於握手或接待儀式的不同,更是兩國元首的訪問目的,以及中美兩國各自為中東各國帶來什麼的差異。

中國所長 沙地所需

拜登7月份出訪,實際上是對沙地「有所求」,甚至可以說是對沙地施壓。今年6月、7月份,俄烏戰爭導致全球能源價格急升,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面臨幾十年未見的通脹問題,積累了不少民怨。顯然,拜登出訪是要求沙地增產原油,希望油價下跌可以紓緩通脹,挽救民主黨在11月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的選情。

相反,習主席則與沙地國王薩勒曼會面並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沙地阿拉伯王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並同意每兩年在兩國輪流舉行一次元首會晤。同時,沙地與中國企業簽署了34項在清潔能源、訊息技術、雲計算、運輸、建築、製造業等領域的投資協定,其中,沙地與被美國制裁的華為亦簽署了備忘錄,涉及雲計算以及在沙地城市建設高科技商業綜合體。

目前,中國是沙地的第一大交易夥伴,2021年兩國貿易額達873.1億美元,按年增長30.1%。目前,沙地約四分之一石油和化學品都以中國為出口地,中國從沙地進口的95%貿易額都集中在石油和化學品,而沙地也是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根據報道,兩國簽署的商業協議初步規模約達300億美元,可見雙方均有誠意深化各個不同領域的合作關係。

2016年,沙地政府提出「願景2030」,希望減少國家經濟對石油出口的依賴,重點發展汽車、軍工、通訊產業,並建設一座新未來城(Neom),定位為智慧城市和旅遊城市,總投資約5000億美元。而中國在基建、通訊技術(5G)、綠色能源等方面正具有領先世界的產能優勢,是「中國所長、沙地所需」,可以協助沙地實現其2030年願景,乃至拓展同中東各國在非石化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在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上,習主席提出願意同海合會國家在航天太空方面展開合作,例如聯合選拔和訓練航天員、兩地航天員聯合飛行、共同展開太空實驗,亦表示歡迎海合會國家航天員進入中國太空站。這一倡議獲得主持峰會的穆罕默德代表海合會國家作正面回應。

以中東作為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中美兩個大國的國際關係觀念並不相同。美國對待包括在中東、東南亞在內的發展中地區,主要通過確保他國的「安全」作為「利益交換」,但在經濟方面的作為乏善可陳。例如,美國在今年5月份開始推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但協議只集中在勞工、環保、數據等方面的標準制定,未能回應東南亞國家希望得到更大美國市場准入的核心訴求。

和平共處 平等互利

然而,在中國綜合國力愈來愈強的情況下,加上國家外交政策強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世界各國亦逐漸觀察到其國際關係處境已逐步改變。今年,阿聯酋總統外交顧問加爾賈什(Anwar Gargash)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美國對國際秩序的霸權不會繼續下去,「中國已經成為核心的經濟參與者、核心的技術參與者,非常重要的政治參與者。」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訪美,質疑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大幅補貼本地電動車、太陽能板等,極度保護主義,打擊歐洲潔淨能源業出口,剝削歐洲,打擊歐洲企業。同時間,繼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訪華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亦到訪北京,與習主席深入談話3小時。馬克龍亦據報擬於明年初訪華。紐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日前表示,她上月於泰國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與習主席會談,當時表示在中國防疫政策放鬆後會率商務團到訪北京。西方國家領導人相繼訪華,背後意味為何?值得深思。

雖然歐盟與美國保持一定的政治同盟關係,但歐盟亦極力維護自己的外交自主獨立,不完全跟美國走。美國致力遏制中俄,但往往要求歐洲付出代價,例如在呼籲全球制裁俄羅斯後,美國售予歐洲的石油、天然氣等卻是美國本土的4倍價錢,大發「國難財」。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希望維持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加強同中國在醫療、環境、文化等領域的溝通對話,可以說合情合理。

習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5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夥伴關係,致力於擴大同各國利益的滙合點。

要構建新型國際關係,自然是因為過去由美國所領導下的國際關係模式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未能真正對接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尤其是世界霸權國美國過多強調在意識形態和軍事安全方面的國際合作,當中的互惠互利性質不強。

藉港優勢 促進交往

二十大報告港澳部分提出,要深化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這一點應與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結合起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文化為國際社會所熟悉,亦有大量熟悉國內外情況的人才。而國家在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過程中,香港可以善用自己的優勢,貢獻國家的外交事業,促進國際交往的互惠互利。

第一,香港應利用自己聯通世界的優勢,加強文化、體育、慈善、青年、婦女、扶貧、醫療等「民間外交」工作,積極推動我們的學者、青年人、非政府組織等「走出去」,更有力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

第二,香港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業屬於國際水平,可以更積極參與在國家的對外經貿交往當中。以沙地為例,其目前大部分往中國的出口仍是以石油為主,是否可以探討中國與中東的大宗商品貿易更好地善用香港的金融中心平台,加強人民幣的國際貿易和結算功能?沙地要建設新未來城,也許可以利用香港進行融資發債等。

第三,香港始終是進入內地市場的最佳跳板,因此我們應該利用好我們作為中國最國際化城市的優勢,配合國家構建平等互利的新型國際關係。例如,可以設立「行政長官國際顧問委員會」、「創科國際專家委員會」之類的諮詢小組,邀請來自內地及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擔任特區的智囊,一方面為特區未來發展分享智慧、經驗、提建議,亦可幫助政府未來積極的招商引資發揮作用,善用他們的國際網絡。這些人才在適合的條件下甚至可以成為香港乃至國家的「半官方」代言人,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積極協助推動國家與世界各地在不同領域的合作。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