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1日

李道

不談「0+幾」之後

香港的抗疫進程,似乎陷入十字路口,一方面要求放寬的壓力不絕,另方面本地疫情卻持續升溫;在行政長官李家超表明不再刻意講「0+幾」之後,抗疫政策可以如何優化?復常之路又怎樣走下去?

確診增 重症死亡不增?

先分析一下當前疫情。

過去有曰,確診個案已不重要,甚至不應繼續每日公布數字,因為只要重症、死亡不增,則病毒肆虐也毫無問題。非常不幸,事實反映,隨着確診增加,由月初約5000人幾乎翻倍至最新9000人,住院人數也在上升,同期從不足1800人增約50%至2500人,而死亡人數同樣明顯增加,7天平均數字由上月初最低少於6人翻倍至最新的13人以上──遺憾地,今輪死亡峰頂尚且恐未出現。畢竟,送老人家到老人院,不是人人為之,居家養老才是民心及政策所向;單單守住院舍,不能遏低死亡數字。愈放任病毒橫行社區,就愈容易傳播到家中長者以至院舍,而每日檢測到底敵不過潛伏期,做法只能降低風險,無法把風險歸零。前文《預演「0+7」》,早已預言放寬措施之後,確診增、重症增、死亡增份屬在所難免,無奈不幸言中。

又有人曰,放寬入境限制,不會增加本地疫情風險,因為輸入個案只佔全部個案的少數。不過,疫情發展是能動的,更多病毒來到香港,自然會衍生更多傳播鏈,繼而促成確診增、重症增、死亡增的漩渦。再以事實數據說話:隨着每日經機場入境的人次,從上月初的5000人左右,急增至最新逾10000人,輸入個案也同步上升,由200至300多宗一度飆至600宗。從比例上看,每日輸入個案所佔全部確診的比例仍低,但已從過去的3%升至8%。再者,每10000名入境旅客就有600人確診,對比每10000名香港市民才有10人確診,入境人士的確診比例及風險無疑亦遠遠高於本地,此乃不爭事實。

當然,香港疫情之所以惡化,除了輸入個案及其衍生的確診增加,市民意識日趨鬆懈也是一大病源。要求放寬的聲音既是一直不絕於耳,愈來愈多地方也毋須再強制戴口罩,香港街頭巷尾因而亦見愈來愈多人自行放寬口罩令了,彷彿「與病毒共存」已是坊間共識一般。即使每日已近萬人確診,也沒重新提高市民的抗疫意識。鬆懈的一個理由,還源於有人誤以為一次確診便可長時間免疫,而實際上免疫期只得3至6個月,似本地已有不少「中完再中」的案例。可是,當放寬思潮已成一股不可抗力,提醒再聲嘶力竭又有多大作用?由奢入儉難,也體現在抗疫的鬆了難再緊。

Save NHS「說好『共存』故事」

或問,世界各地不也逐漸如常生活、安然無恙?此語僅僅答對一半。

在解除口罩令之類的背後,相關地方其實背負了不少代價,不過代價已在「與病毒共存」的主流大潮下被淹沒、沒浮面。當相關地方已沒好好統計疫情,包括不強制患者申報確診情況,還哪來反映真實的確診、重症、死亡數據?

更重要是,正當香港的醫療服務遭受疫情所擠兌,包括不得不抽調醫護人手去照顧新冠病人;查其他地方的醫療服務狀況,實也曲線透視出疫情對當地醫療體系的影響。

以英國為例,NHS(國民保健署)的官員本月初直言,目前英國正受新冠疫情、流感,及破紀錄人次召喚緊急服務的巨大壓力。NHS截至11月3日的數據顯示,人口相當於香港7倍多的英格蘭,共有166名新冠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機,而目前香港深切治療部的患者則有10人。目前積壓等候醫療程序的人數,升至破紀錄的710萬人。其中,轉介醫療程序(Referral to Treatment)的等候時間中位數,需時14星期之久,疫情前則為7至8個星期;而癌病的等候時間目標雖訂於2星期內,但最新只有72.6%達標,反觀疫情前比率為90%以上;值得關注的是,多個數字均創出近年最差,甚至比之前疫情高峰時還要差。急症室服務方面,輪候時間超過12小時的人數也再創疫下新高,4小時內入院的比率低至69%。醫療需求在疫情大增,醫護供應卻因疫情大減,因為在統計時點的24小時內,NHS有近9000名英格蘭員工因確診新冠或須隔離而缺勤。

疫情初期,英國前首相約翰遜曾提出「Save our NHS」的口號,與香港最近強調要避免基本醫療服務受到影響異曲同工,尚幸我們的醫療服務上月亦基本回復正常,惟今日NHS則屋漏偏逢連夜雨,還要應對下月因高通脹而觸發的罷工潮。或許,所謂「Save our NHS」,不是真正指醫療系統負荷,而是指其名譽形象。

「與病毒共存」與安全無恙是否畫上等號?只是「不方便的真相」有違「說好『共存』故事」,所以不屬於當地輿論主旋律罷了。疫情並沒離人類而去,更不會因不談而消失──消失的只是世人對病毒的關注。

再宣傳:巧立名目、魔鬼在細節

言歸正傳。在不談「0+幾」後,當然不代表香港入境限制措施會消失了,即使不少人均冀限制完全撤銷──李家超冀消失的,乃外界對隔離陰霾的關注。前文《準確貫徹「紅黃碼」初衷》已提出,「0+幾」好應「魔鬼在細節」,重要的是必須以「0」掛帥,亦即強調免除入境隔離要求,至於後面數字及具體措施,則有大量隨便演繹的空間。

為了更好宣揚「香港回來了」及「說好香港故事」,第一步必須要走的,乃嚴正宣布香港重新接納旅客,旅客來港的限制會進一步放寬。

放寬什麼?簡單一例,就是容許初入境的「黃碼」人士享用全港食肆,真正感受這個美食天堂的佳餚──箇中魔鬼細節,乃堂食只限指定食肆,其他食肆則只能外賣。這跟目前做法有何分別?第一,這多少是有點巧立名目的二次宣傳,理由是之前外界對「0+3」的理解根本有錯,包括誤以為後面的「3」仍包括3天隔離,故有必要再包裝後再宣揚。第二,當局可暫不公開所謂指定食肆的實際數量,並僅預告相關數字將會愈來愈多,以含糊手法來進行宣傳。第三,政府甚至可暗地代支3天黃碼期內外賣平台所收取的附加費(例如提供指定「優惠碼」)。統計處資料顯示,疫情前撇除內地旅客計算,近年海外旅客來港人次年均1400萬左右,再參考新加坡和日本的最新旅客統計,放寬入境後暫時只能恢復兩成至五成人次,換言之即使政府補貼3天每日兩餐(早餐一般已由酒店提供),所涉公帑僅約數億元,而背後則可賺取龐大旅客收益,絕對本小利大。為何暗地代支?如果大事鋪張,則或反而加強了旅客或難堂食的印象,無助鼓勵旅客重來;旅客來到才發現驚喜,則是一個更佳的期望管理。事實上,自「0+3」生效以來,已經過不短時間及七人欖球賽等大型活動,惟期內並無太多抱怨「3天捱外賣」的聲音,反而只見本地傳媒熱中追蹤「團進團出」的燒味餐、海南雞餐的外賣,反映旅客實非是那麼討厭3天外賣,特別是未至於形成一股網上網下的「唱衰香港故事」呼聲。反過來,嚴正對外宣傳入境者可以享用全港食肆,則必然大大有利於「說好香港故事」。

另外,「黃碼」人士當然還須在登機前提供陰性檢測證明,來港後也須在指定時間點進行檢測等,而「魔鬼在細節」的操作關鍵,乃宣傳時毋須披露太多。港人近來已開始外遊,並開始體驗到訪日、訪泰等須安裝手機程式;這導致了市民卻步嗎?沒有,網上網下亦聽不到非議聲音。所反映的,正是只要宣傳得宜(包括低調宣傳)及旅遊吸引力夠大,凡此種種的阻力其實無關宏旨。

無論如何,政府必須再次向國際社會公開宣揚「零隔離」,不管是巧立名目,還是有其他創意新招推出。停留在重新闡明原有政策的層面,根本不能吸引海外傳媒的關注,更不能向海外旅客印上「香港回來了」的烙印。所謂「說好香港故事」,跟「說好『共存』故事」一脈相承,其中未必一定「隱惡」,但就必須加倍「揚善」。

措施會否加劇本港疫情負擔?旅客增多,無可避免會推高輸入個案。不過,一手鬆了,另一手可予收緊。外防輸入方面,「黃碼」人士限於指定食肆堂食,風險到底可控。至於內防反彈,相關魔鬼在細節的操作,乃即使不收緊現行政策,亦有辦法減少病毒傳播機會。舉個簡單例子,只要當局加強口罩令的執法,好像針對違例泊車之類,在某時間點在街頭票控無戴口罩或不正當戴口罩的人士,就可望重新促使市民做好抗疫。又或者,可重新啟動「安心出行」的警報系統,其中毋須重啟追蹤辦或個案追蹤工作,而是要求確診者在「安心出行」自行呈報,系統便會自行向相關次緊密接觸者發出提醒宜檢測的訊號;始終,「安心出行」既已普及,好應物盡其用,若嫌個案太多以致警報太多,不妨把次緊密接觸者的定義,收窄到確診者過去3天曾到訪處所、而處所亦收窄至食肆等高危地點而非商場之類便成,從而與時並進配合Omicron新疫情。

「說好故事」可涉兩個層面:一是傳揚「好」的故事真相,二是為「不太好」的故事美化。過去,香港屢遭抹黑,以致不少人低估了(underestimate)香港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少人旅遊之後,發現南韓影視或存令人高估(overestimate)當地之好的嫌疑,近來出現的移民潮,也令不少人見識到原來其他地方也非想像的好。結合安全與復常考慮,香港的抗疫工作其實不差:比較不少「與病毒共存」的地方,死亡數字不單遠遠為多,經濟也反彈乏力;比較其他嚴格抗疫的地方,香港亦無陷入過度抗疫之窘。

意識到須要「說好香港故事」,誠屬一個好開始;展望未來,還得好好貫徹執行,打好今場抗疫戰及其輿論宣傳戰,正是一個重要開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