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
9月6日,《紐約時報》一篇題為〈……賣我的血漿〉的文章,描述作者在美國有償捐血漿的親身經歷。並於收取100美元後這樣寫︰「人們以血漿獲酬沒有不當……我只認為捐者應該獲付更多(donors should be paid more)」。
血漿(blood plasma)是抽血時紅血球、血小板等其他成份,安全地由儀器輸回抽血者,最後只有血漿留在袋內;血漿可作輸血、製藥之用。
此文來得正巧,因為一位謙稱「錢莊小主管」的讀者以電郵賜教。除了對「附到期日貨幣」提贈高見外,還鼓勵我對「貧富懸殊不是大問題……『為富不仁』才是問題的核心」之言(見7月拙文),多添闡釋。
根據「經合組織」的2001年歷史研究報告The World Economy —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公元元年的全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是444元(美元.下同),到1870年僅僅增至867元;但隨着科技的爆炸性創新發展,在一個世紀後的1998年已急增到 5709元。最新的統計是2020年的12263元。故傾向相信貧富差距擴闊的主因是科技進步,而較少人能抓住其衍生的機會積累巨額財富。
儘管營商者會嘗試淘汰競爭對手,唯早在1759年,亞當.史密斯於其《道德情操論》內,已強調謀利圖財為富者必須遵守道德原則(包括審慎﹝prudence﹞、行善﹝beneficence﹞)。
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從昔日的槍炮殖民到今天的金融掠奪,為富不仁的行為隨處可見,給窮人帶來不必要的艱苦。
華夏文化的濟貧傳統在香港從未中斷過,民間有贈醫施藥、派米送氈。政府有廉租住房(寮屋區連串災害及石硤尾大火後展開)、免費教育(提高生產力)、廉價醫療、綜援津貼;而前兩者既助民眾安居樂業,亦具備帶動向上流動社會階梯以脫貧的積極副作用。
但禍患總是接二連三。濟貧緩解了日常衣食住行之困,脫貧的機制也如常運作(例見2002年考獲10A成績的「綜援狀元」入讀港大醫學院),社會卻出現了新一類的跨代貧窮現象。
主事官員及一些前線社工已察覺其本質有別於往昔。2012年成立扶貧委員會,推出「師友計劃」,旨在幫助學員啟發「正面思維」;再於今年試行「共創明『Teen』計劃」,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定下個人目標,培養「正確理財觀念」,建立「正向人生觀」,力爭上游。
扶貧有至少兩個特點。一是提高心理質素,而非提供金錢、物資。目前,貧窮青少年缺乏的不是可支配的錢,而是鬥志、恒心、毅力。缺乏意志的成因錯綜複雜,身邊有太多的誘惑是關鍵之一,而最破壞人格的誘惑是「比倣」(emulate)。
能夠像其他(同齡)人一樣,迅即享受吃喝玩樂的五官滿足,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大量商人更提倡即時滿足慾望的消費價值觀︰以往重視「天長地久」的珍惜,現在吹捧「只在乎曾經擁有」的刺激;以往表揚「小富由儉」的克己,現在要「擁抱當下」、「零等待」。
理財觀念也有顯著變化︰以往「落街冇錢買麵包,借錢又怕老婆鬧」,現在容易借錢的宣傳排山倒海;以往「期望出咗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両」,現在只求賺快錢買「心頭好」,無視工資低於付出的辛勤、承擔的風險。
賣血報酬低 醫療商大賺
另一項扶貧特點是服務對象有選擇性。因傷病、劣習(如賭博)導致的貧困,已有其他方式給予救「濟」。故此被扶貧的人以「幼有所長」為優先。
對於正在成長的貧困少年、兒童,學習「積極正向的態度」及修養「正向人生觀」,當然必不可少。一旦少年時染上快花錢成習慣,畢業後就業,很容易會失自控地犧牲身心健康去賺快錢、借快錢。無處不在的為富不仁者,會利用這類窮人的賺快錢心理圖利,導致他們陷入自貧的惡性循環,播下跨代貧困的種子。
為富不仁的普遍程度既廣且深,號稱救病扶傷的醫藥業經營商也難免。2021年,血漿產品市場規模約為240億元,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血漿出口國,佔其出口總額多達2.69%;因為縱使抽血過多會損害免疫系統,美國仍然允許一個人每年被抽血多達104 次,冠絕全球(香港24次、英國26次、德國60次)。血漿中心主要由三家公司經營,一公升血漿總成本約為150元,轉手即以500元賣出。
本文不評論賣血的道德問題,只提出兩點。一是賣血者的報酬過低(underpaid)。根據上述《紐時》文章,100元是首次給賣家的賞金,常客(regulars)每次只能得到40至60元。血漿可挽救寶貴的生命,但冒着健康風險的賣血者只能得到這麼少的金額;相反,醫療營商者從中獲利頗豐。
製藥的利潤固然以萬、億計算,輸血也能帶來豐厚利潤。2011年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213所醫院的輸血平均成本每單位為210.74±37.9元,平均收費卻高達343.63±135元(一家香港私營醫院輸血一次收費1240至2150港元,視乎病房等級而定,香港紅十字會免費提供血液)。
香港賺血汗錢的基層工人的報酬也過低。與美國醫療體系相比,最低工資辯論實際上忽略了港府通過醫管局向基層(長工時)勞工提供廉價醫療,已對僱主作出補貼。
另一點是散布在美國貧窮社區的「賣血站」對鄰里居民,尤其是孩子們構成不良心理影響;不僅導致自我形象低落,還會自暴自棄,靠賣血賺快錢來獲得所謂的快樂生活(2018年,英國《經濟學人》呼籲全球把有償捐血漿合法化)。
相反,香港官民在心態、價值觀層面合作扶貧,值得高度表揚及積極支持。不管是直接擔任導師,或提醒親友警惕市面流行的諸種劣品缺德消費宣傳、行為,都有助於貧困孩子建立「正向人生觀」。同時,也感謝你無償捐血。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對新聞的投資影響對新聞的信任 |
上一篇: | 透過「0+3」防疫新規看到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