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
一束束白菊,一滴滴眼淚,釋出一絲絲思念之情。
思念剛離去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1926-2022),不忘她對港人的關愛、溫馨。
有人說,哀思女皇是「祖母情懷」,對祖母的思念無窮無盡(大意)。
這是從電視現場採訪錄看到的場景,地點在香港、倫敦,接受採訪的多為年輕或中年的港人。
祖母情懷深 哀思無窮盡
全球不同政體的政治領袖,都為女皇的離去發唁電。
美總統拜登,稱譽她是數代英國人穩定存在的力量之源;德國總理肖爾茨說,銘記她對二戰後英德和解的承諾,「德國將懷念她,尤其是她美妙的幽默」(德國之聲2022.9.9)。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重慶特派員」文〈英國女王逝世引發陸港台民間極高關注〉,提到9月9日港人到英國領事館獻花致哀,有港人稱,「女皇和藹親民,通過興建醫院、提供教育等改善港人生活,讓大部分港人受惠,『我們會懷念女皇』。」
此文提到女皇的新聞,持續排在9月9日微博熱榜首,突破20億人次。
9月9日以後,香港英領事館前排隊等候弔唁者仍很多。攝氏33至36度的炎熱天氣下,在戶外排隊3小時,顯現哀思者之誠。每天弔唁者,超過2000人,令人有點意外。
不用排隊的弔唁者,則有體制內的現任和前任官員。
在電視畫面中,有女子稱是八十後的一代,一聽到女皇離去就流下眼淚。英國的中年港人,在叉燒店前接受訪問,稱女皇親民、皇室成員友善。他們對女皇的哀思,是「祖母情懷」,有人直言並無「戀殖情結」。
受訪者的談話或網絡平台的留言,提得最多的是自由。有人說,女皇給港人自由空間,「帶領香港進入全球舞台成為國際名城」;有人說,女皇是第一恩人,「在香港才獲得自由、法治」,看到經濟的繁榮,感受到社會現代化的腳步。名電影導演張堅庭的留言謂:「永遠的女王安息」(RFI,2022.9.9)。
港人津津樂道的,是女皇兩次(1975、1986)訪港的親民情景,特別是何文田愛民邨之訪,展現短距離接觸的親和感,許多人因此十分懷念「事頭婆」。
知識界對「曾經」的回想,則不只是「曾經的自由天堂」,還「重新分享」女皇的「皇后碼頭演詞」(1975)。
漁村變名城 女皇讚港人
1975年在歡迎儀式的「皇后碼頭演詞」,提及「香港獨具其特殊環境及因素,經港人歷年奮鬥,發展為一現代名城,其過程可謂舉世無雙」。
這是關乎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大都會的宏觀敍事,女皇並沒有把香港的成功歸功於「皇家」及其委派的官員,而是港人的奮發圖強。
她說:
「港人所遭遇之困難愈甚,則其鬥志益堅、百折不撓,力爭上游於罕見之逆境之中,不苟安於圖存,尋且自力更生、銳意進取,其經濟日臻繁榮,民生日趨改善。香港之在今日得以蜚聲國際,馳譽世界者,其來有自。」
這段話,突顯港人面對艱險而意志堅定,且有自力救濟(自力更生)的韌力。在稱許中,女皇對港人多有鼓勵之情,令人聯想唐初詩人王勃(650-675)〈滕王閣序〉言:「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她淵淵其淵 對港人謙和
女皇表示讚賞港人「自強不息」精神,最後以「祝全港市民幸福愉快」結束演詞。
通篇令人感受到謙和之誠、平易近人之情。有人想起謙虛、平和的「事頭婆」,與夥計同坐一席吃年夜飯,多言夥計勤奮協力而不自吹居功。
從「皇后碼頭演詞」,到女皇一生的經歷特別是對承諾的誠信去觀察,女皇對小漁村變大都會持謙和取態,顯現其視野之廣、胸襟之寬。借用儒家經典《中庸》,這就是「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故能「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在英國政體中,女皇是虛君,只是象徵性的最高管治者,但她的政治理念、包容和胸襟,對政壇有潛而默化的影響。小漁村變大都會,一池死水變一潭活水,無疑有女皇的「知天地之化育」。這正是許多港人哀思女皇、懷念「曾經」的事物之因。
五制度優勢 創香港奇蹟
小漁村變大都會,是社會現代化歷程的奇蹟,即「香港奇蹟」。
「香港奇蹟」背後的制度優勢(或曰香港經驗)是什麼,值得深入、理性探索。本欄曾述評五大制度優勢,現在的伸延解讀,則把制度優勢歸納為五個關鍵詞:自由、法治、市場、廉政、民間社會。
在英治時代,香港有自由沒有民主。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許多港人的「社會選項」,以自由和溫飽為首位;對於民主的「迫切性」,遠不及自由、法治和經濟發展。
自由的意涵,是人為自主的個體,不是任意擺布的工具;人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包括言論、思想、新聞、出版、創作、宗教、結社的自由和人身自由、出入境自由等。
自由權的享有與保障,關乎官民的良性互動。一方面,民眾尊重法律的規範、規則的約束,和平、理性、有序,是自由的秩序文化不可或缺要素;另方面,官方依法執法,尊重程序公義,不違法使用暴力或濫用暴力,避免侵害民眾的法定自由權包括人權。
法治,是指良法、善制的文明治理。建立法律和司法的規範、約束,包含司法獨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及罪與非罪由法院依法裁決、無罪推定等原則。
市場,指完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包含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和透明化原則。
廉政,指行政中立(本欄不稱政治中立)、有效率的公務員體制;以不受政治干預、嚴格執法的廉政體系,確保公務員的廉潔,把貪污舞弊減至最低程度。
有民間社會 激活水一潭
民間社會(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指政府與家庭之間的第三社會空間。
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1770-1831)的《法哲學原理》(又名《自然法和國家學綱要》),稱民間社會是處於國家和家庭之間的「差別階段」,成為市民(公民)維護個體利益的「中介體」。
香港的民間社會,包括自主運行的專業、職業、宗教、慈善、社工、環保、青年等類的民間團體,自主的民間傳媒等;這些團體形成監察政府和社會、援助弱勢群體、關懷不同族群訴求的民間力量,有助於促進官民對話溝通,亦可能創造或提升社會和諧的秩序文化。
民間社會的存在,不僅讓香港更有「一潭活水」的動力,也有助於對大陸民眾的救災、扶貧、助學。在1990年代的華東大水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港人的救災捐款最多;港人對農村扶貧、捐助興建「希望小學」,也頗為熱心。
創香港奇蹟 涉三大因素
香港的五大制度優勢,是歷史進程中抹不掉的「存在」。這種優勢,與英國的傳統政治文化、社會現代化有關。
曾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1874-1965),論述英國傳統政治文化時,強調了四大原則:崇尚自由、恪守法治、保障私產、重視議會。前三大原則,早已成為「香港精神」,是創造「香港奇蹟」的大動力。
五大制度優勢形成的相關因素,本欄解讀為三大項。
一,管治者的管治理念和能力;
二,港人的共同努力;
三,中國大陸與香港的經貿互動,促成兩地的良性循環:一方面,香港成為中國大陸發展經濟走向全球的「窗口」,大陸貨物的轉口中心;另方面,香港增強了物資供應鏈的韌力,獲得相對價格較低的農產品供應。
「九七」後,英國和女皇不再是香港的管治者,但五大制度優勢仍應珍視。當然,制度優勢與社會弊端交纏,後者指貧富懸殊、醫療和公共房屋保障不足等。
一國屋簷下 有兩制邊界
「九七」後的「一國兩制」,或可通俗解說為「一國屋簷+兩制邊界」。
前者指「一國」的主權地位和相關的權力(外事、國防、釋法、任免權等);後者指「一國」主權下的「兩制」邊界,香港特區依法保障居民的「權利和自由」(《基本法》第4條),「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保護私有財產權」(6條),「香港原有法律」除牴觸《基本法》外「予以保留」(8條),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等自由(27至39條)。
《基本法》確定的「兩制」邊界,大致涵蓋五大制度優勢的內涵,珍視或保留香港的「原樣」,並不危害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更非英國管治的延續。小平和曾任總書記的胡耀邦、趙紫陽都說過,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歷史經驗,都應該借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國際格局不可逆轉的改變 |
上一篇: | 內地赴港免針風波 醫衞局火速備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