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25日

丁望 思維漫步

星洲憂患意識強 壯軍力準備打仗

《易經.繫辭》提示後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以保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建國57周年大會(8月21日)的演說(下稱821演說),正是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強烈的篇章。

821演說的主調是「守護未來」,即守護和平、經濟發達的新加坡。

821五要點 擴充人才庫

其要點本欄歸納為五項:

在外交和防衞層面,重申反侵略的堅定意志,持續譴責俄侵烏,但不是選邊站;強調地緣政治變化給新加坡增加的風險,必須提升防衞力量,抵抗可能發生的外來侵略。

在經濟領域,增加大型基建,積聚更大的硬體實力,保持並提升全球航空中心、港口貨運和全球商貿樞紐地位。

關於吸收專業人才:新加坡仍是一個全球化城市,不僅要培植本地人才,也要吸引、留住頂尖人才,「以建立世界級人才庫」;生物醫學人才的吸納,是一項成果。

關於民生話題:改善民生,提升生活素質。樟宜機場擴建工程、樟宜東商業休閒區(綠化區)的建設,「創造更多娛樂和就業機會」,提升居民對經濟發展成果的「共享感」。

在多元文化層面,尊重和發展多元種族文化,男男同性的性行為非刑事化,但維持一夫一妻的傳統婚姻制;提升居民的新加坡人身份認同感,培植第四代(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之後)接班團隊,讓「成功的方程式世代延續下去」。

反侵意志堅 不是選邊站

對地緣政治劇變帶來的風險,821演說有很強的憂患意識。

它提及俄侵烏戰爭、中美分歧、台海局勢緊張,「對新加坡影響深遠」,「擔憂未來大國之間的博弈會更激烈,局勢也會更緊張」。

又提到歐洲的糾紛(俄侵烏)也有可能在亞太地區出現,「要做好心理準備」應對危機。

對於「新加坡為何明確表態譴責俄羅斯」,821演說有如下表述:

「我們不是選邊站,我們不是親美,也不是要和俄羅斯作對。但是我們必須採取堅定的立場,捍衞根本的原則,不能含糊。因為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所有國家,無論大小,都很重要。尤其對新加坡這樣一個小國來說,這關係到國家的生存。」

不選邊站的平衡外交格局,重在維繫國際間的經貿交往和實質利益,不參與對抗性的結盟,把軍事衝突的風險降至最低。

平衡外交政策的實施,關乎尊重和遵守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成員國必須遵循規則,在規則基礎上建立國際間的秩序文化。2月24日俄羅斯出兵烏克蘭,侵害他國領土主權地位,是違背聯合國憲章、規則的行為,新加坡參與譴責。

對規則的執着,也令新加坡疏離歐洲二戰史中出現過的綏靖政策,即對強權、侵略者的姑息、退卻。在6月11日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說:

「國際社會在神聖的國際規則被破壞時,須發出正確的信號,即一國不該入侵另一國,因為這是各國賴以存在的基礎。」

「如果採取姑息策略,在神聖的法規、規則被破壞的時候置若罔聞,是否會鼓勵更多侵犯國際法的行為發生。」(聯合早報網6.11)

在尊重規則、疏離綏靖政策的背後,是增加兵員、充實裝備,以提升自我防衞的實力。

新加坡經驗 家園歸屬感

新加坡有成熟的完全市場經濟體系,是華族聚居地最成功的經濟體,在有公信力的全球指數排位(2021)中,經濟自由度(傳統基金)居首位,廉潔度(透明國際)第4位,法治度(正義工程)在17位。預期平均壽命(世衞,2019)則列第5位(壽命83.22歲)。

在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明的「新加坡經驗」中,有一項因素是評論者或新加坡官方都未提及,這就是本欄關注的「全民社會」觀。

國家或社會應是全民的國家、全民的社會,屬於全體的成員,當政者讓所有成員有參與權和歸屬感。

幾年前,有大城市官員喊「親疏有別」口號,把社會成員分成親與疏,便沒有平等可言;有的則以「顏色」分類,形成親疏有別的「傾斜取向」。許多人有不平等和被疏離感,因而對居住地缺歸屬感。這是衍生移民潮的一個原因。

觀察新加坡的社會公共政策,當政者有「全民社會」觀,不僅有「公共品」(公共財政支付的社會福利項目如公屋)均等化的平等、防腐機制,還孕育社會成員的「共享感」、尋求互信及和諧社會的「共生觀」。

821演說重申平等觀、突顯「全民社會」觀:「我們想要滿足一個新加坡人的長久願景,包括不論出身,都有美好的人生開端。」又提到包含對話的參與權及其「家園感」:「我們會一直結伴同行,建設一個我們都能引以為傲的家園」。

新移民落地 生根非歸根

在近幾年瘟疫肆虐中,新加坡在基建項目、綠化休閒區構建中,十分重視居民的「自己家園」觀,就關乎歸屬感。821演說指出:

「新加坡華族不再是落葉歸根,而是落地生根。」

這是針對老一代華族的「落葉歸根」意識(年老了回「唐山」去),更是針對新移民不確定的「根」。

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中年一代,諒無「落葉歸根」之念,新移民則往往有傳統的「祖國觀」,其「根」未確定於新加坡。

這些年來,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增加,多為富有階層,不少人視新加坡為積聚財富、保護財富的「載體」,對新加坡國民身份的認同較弱。官方的期待,是「落地生根」,有確定的國民身份認同。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