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
上星期四發表的文章談及〈補充人口〉,指出香港人才流失甚為嚴重,當天下午統計處發稿提供補充資料,述說2022年年中的最新人口數據,情況比推想更差。實情是今年中和去年同期比較,減少了121500人,跌幅為1.6%。
公布資料說明:「2021年年中至2022年年中的人口下跌由自然減少(即死亡多於出生)及香港居民淨移出(即移入少於移出)組成。期間出現26500人自然減少,出生人數為35100人,死亡人數為61600人。在同期內,淨移出人數為95000人,其中18300人為單程證持有人的移入,113200人為其他香港居民的淨移出。
雖然有意見認為去年人口減少,受着2019年社會事件,以及隨後的疫情影響;但其實香港正面臨人口結構性的變化,一是老齡化,一是生育率低,當然牽涉經濟狀況和社會文化,因此我們要有新的人口政策,補充人口,才可以確保社會長期繁榮穩定。
過往成功的因素,今日未必可以大派用場。幾十年來的經濟增長,得助於開放的自由市場,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靈活多變,讓私人市場發揮其優越性,歷史證明是成功的;不過環境轉變,特別是政治環境改變,行之有效的政策變成包袱,壓制着某些範疇發展。
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演繹是不影響市場決定,讓其自然演變,不干涉,也不幫助,隨市場而行;一眾決策的公務員本着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做其旁觀者,被動、後動,到出現問題或者市場改變之後,才會檢討政策,一切後知後覺。九七之後更加嚴重,社會政治化,官商之間築起一道牆,不相往還,以免給政客藉口批評官商勾結。任由市場扭曲發展,結果是累積各種矛盾,形成深層次問題,一有藥引便大爆發,社會崩壞,人心離散,大家付出代價。
因此政府的管治思維,不能夠放任而行,要精於規劃,專業導航,官商民合作,訂定出優質措施。
回說本港人口政策,翻開政府網頁,提出五大策略,包括一、吸引婦女、長者投入勞動市場;二、改善教育和培訓,為年輕一代創造就業;三、不損害本地工人利益下,為人手不足的行業輸入勞工;四、營造有利環境,鼓勵成家立室和生兒育女;五、友待長者,推廣積極樂頤年。
上述全是一些口號式說話,沒有理念,沒有方向。簡單問一句,以今日香港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情況,在國家中的定位、在世界中的角色、在最佳利益前提下,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多少人口的城市呢?800萬?1000萬?1200萬?流動人口又以多少最為理想?
有了這樣的構思,才能定出相關政策,譬如人均居住面積、樓宇供應數量、交通配套、鐵路、巴士、文娛康體設施、藝術表演場地、醫療衞生設備如何安排等!一個新的人口政策出台刻不容緩。這些都是遠水,惟十分重要。
眼前當然是人才流失問題。統計處沒有詳細分析淨移出的11萬多人的具體資料,英國內政部卻做了一份持BNO入境的統計,在11萬多的持證者中,39%是專業(Professional),26%是初級專業(Associate Professional),總共佔65%。離開人士69%持有大學學位。年齡在35至44歲的佔32%;45至54歲的佔29%,總共佔61%。全是香港骨幹精英,肯定對很多公司造成重大影響。
當務之急是吸引人才來港,現時政府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太多條條框框,政府必須提速、提量、提效去解決人才問題。
李子衝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偵查報道的十個教訓 |
上一篇: | 大陸第二次軍演 台灣西線無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