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29日

黃伯農

美國「雙圍堵」中俄 主要靠威懾

美國眾議院早前以329票贊成、101票反對大比數通過《2023年國防授權法》(2023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授權史無前例的8390億美元預算案予國防部,金額比拜登政府原本要求的多出370億美元。

雖然眾議院法案須與參議院協調才能成事,但由於參議院軍事委員會(Armed Services Committee)已於6月中旬批准總值858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預算案,故兩院達成共識的機會非常高。

值得注意的是,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的法案當中,要求美國婦女報名參加「兵役登記系統」(Selective Service System),允許女性被徵召入伍。由於過去50年美國未曾徵召婦女從軍,有分析指出謀劃者正就美國與中俄發生戰爭作準備。回說《2023年國防授權法》,該法案是因應拜登政府於3月向國會提交的《2022年國防戰略》(2022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文件草擬的內容而制定。本文先勾勒拜登國防戰略的特點,繼而探討美國擬對中俄實行「雙圍堵」(dual containment)的戰略要領。

拜登國防戰略特點

拜登向國會提交的《國防戰略》屬機密文件,但國防部公開的訊息仍可勾勒出當中重點,包括四大防務優先項目:

一、 保衞美國國土;應對來自中國日益增強的威脅。

二、 阻嚇任何對美國、盟友和夥伴的戰略性攻擊。

三、 阻嚇侵略;同時準備在必要爆發衝突時有把握獲勝,並優先應對印度太平洋的中國挑戰,繼而應對歐洲的俄羅斯挑戰。

四、 建構堅韌的 聯軍和防務生態系統。

為有效回應中國這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most consequential strategic competitor),美國國防部將果斷地維持和強化「威懾/阻嚇」(deterrence)力量。烏克蘭戰爭反映,俄羅斯是美國盟友的大敵,美國國防部將與北約盟友及夥伴加強威懾阻嚇;除了中俄之外,將繼續有效管控來自北韓、伊朗和極端暴力組織的持續威脅。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J. Austin III)列舉一系列未來國防開支項目,包括美軍印太司令部設立「太平洋威懾阻嚇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以及美軍歐洲司令部設立「歐洲威懾阻嚇倡議」(European Deterrence Initiative)等機制。該部門新聞處指奧斯汀提出的戰略,主要為應對中俄威脅。

對於美國大增軍費,不同分析表示關注,惟此舉已獲得民主共和兩黨共識,目的是向中俄施行「雙圍堵」戰略。

這種以威懾阻嚇為核心的戰略,於6月底北約所公布的《北約2022年戰略概念》(NATO 2022 Strategic Concept)文件已反映出來,當中首次提到「中國的野心和脅迫政策」,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構成挑戰,又指北京試圖破壞以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包括太空、網絡和海洋領域。為此,北約將加強與印太區夥伴的防務合作關係。

除此之外,文件中出現最多次數的核心概念詞是「威懾/阻嚇」,例如「deter」、「deterrence」和「deterrent」,最少30次。看來「威懾/阻嚇」在美國和北約對中俄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英美學術界有人提出「文明國家」(civilizational state)概念,把中俄重新定義為國家主義、威權、非自由主義和側重由上而下控制的「專制文明國家」,其特點是民族主義凌駕自由主義,對自由世界的意識形態構成威脅。

防止「歐亞噩夢」成真

基於烏克蘭戰事,近來愈來愈多美國軍事、智庫和學術界人士把「中俄合流」(China-Russia convergence)看成傳統美國地緣政治謀劃者們最害怕看見的「歐亞噩夢」(Eurasian nightmare);即美國被中俄等歐亞國家聯手逐出歐亞大陸。這恐懼也因俄烏戰事和中國採取「親俄中立」的立場,被投射到印太區和台灣問題上。

這批提倡「雙圍堵中俄論」的學者和軍人,建議把北約連結到美國在東亞和印太區的安全條約和軍事聯盟之上,從大西洋延伸到印度洋和太平洋,與認同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國家,透過「威懾/阻嚇」手段去防止「歐亞專制政權」改變自由主義世界秩序。因此,美國採取以威懾/阻嚇為主「雙圍堵」中俄戰略。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