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20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陰陽︰對立與共存

上周提到西方欣賞中國的「危機」這個詞,一個詞包涵着兩個矛盾對立的概念。其實,類似的詞多得很,前文說的「輕重、緩急、先後、取捨」都是涵蓋矛盾的詞,還有很多常用的如上下、前後、成敗、褒貶、輸贏、天地、禍福、高低、多少、深淺、虛實、大小、朝夕、呼吸、正反、剛柔、中西、彼此、得失、賓主……。

這些詞語,都是用兩個極端,表達整個光譜;也可以說是以矛盾來達到概括全局的目的。這也可以說是中文用詞的一個特點。就算是「矛盾」這個詞,是用形象的兩個極端,表達一個現象的總體;與英文的contradition,直接表達意義,很不一樣。上述的「輕重」—importance,「緩急」—urgency,「先後」—sequence;只有「取捨」,英文也有說「give and take」的。更明顯的如「夫妻」,「買賣」、「動靜」,都是如此。

我們常用的成語,裏面更是包涵着矛盾:左右為難、進退維谷、貧富懸殊、善惡不分、黑白分明、內外交困、言行不一、河水井水、水火不容……,都是表達了矛盾之對立,也就是表達了矛盾雙方的對立。

但也有一些成語,隱涵着矛盾對立的統一:上下一心、冷暖人間、老幼咸宜、豐儉隨意、文武不擋、瑕瑜互見、長幼有序、軟硬兼施、裏應外合、可攻可守、若即若離……。都是在講矛盾雙方的共存與兼容。

再看另外一些:苦盡甘來、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勤能補拙、痛定思痛、舉重若輕、無為而治、吐故納新、過猶不及……,則又隱涵着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遍布這類的辯證思維。

中國還有一些文字的表達,也包涵着這類的思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十年寒窗,一朝成名」、「愛之深,恨之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欲速則不達」、「壞事變好事」……。同樣的,故意突出矛盾中雙方的對立,但又強調他們之間的相互轉化。

陰與陽,矛盾的對立

中國傳統的陰陽概念,可以說是對矛盾的認識,更加深刻。也就是把事物中看來相反的兩方面,看成是互相補充、互相轉化、互相促進的元素,而不看成是截然分割、互不相容的極端。

曾經在教育大學從事幼兒工作的黃蕙吟女士,她的博士論文就是把幼兒教師的工作滿足感,用「陽」與「陰」來表述。她的研究,包括175位教師的問卷調查,加上幾個焦點訪談,再有三個個案的深入探索。在種種促成幼兒教師工作滿足感的因素之中,很特別的是她們看到幼兒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看到他們的學習與成長,對孩子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20多年前,工資不高、晉升機會不多、社會地位不高的環境下,往往是她們捨不得孩子,是孩子這個因素令她們留在這個行業裏面。

滿足感是一種情感,但是文獻中卻找不到教師們來自學生的情感要素。也有前面的學者,直言有關滿足感的研究,來源於工業過程,難以照顧情感的元素。都是工資、晉升、地位,再加上工作環境、獎賞制度、規章制度……等等這些管理理論的「硬」因素,因此可以歸類為「陽」。而類似「孩子」帶來的感動,屬於情感範疇,不容易量度,也很少會進入管理的研究,因此屬於「陰」。黃博士的這種「陰陽」思維,還可以推廣到幼兒教育的其他方面——培訓時得到的理論,與孩子們的現實;校長的意願,與校長對教師的信任;教育理念的實踐,與家長的期望與要求……,在在都對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影響。這些「陰」的影響,可以正面地變成幼兒工作中的積極因素,也可以負面地引起工作中的不愉快,甚至離職。

這個研究,看到了幼兒教師的工作滿足感,有「理性」的一面,例如知識、理論、經驗、收入……;也有「情感」的的一面。是「陽」是「陰」,其實不太重要,關鍵是看到事物裏面的矛盾,用「陰陽」的思維,找到了對立的雙方。

陰與陽,事物的全貌

黃蕙吟的這項研究,其意義也許超出了幼兒教師的工作滿足感。首先,她沒有根據「工作滿足感」的現成理論,套用在香港的幼兒教師;而是從研究教師本身出發,從教師的個案中看到「工作滿足感」的種種方面。這就發揮了質性案例研究的優勢。也就是「解剖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因此獲得了教師「工作滿足感」的全貌。發現了文獻中沒有的元素。

其次,這個發現,可以說是理論的突破。這個突破,是離開了並列的個別元素,而嘗試探索全貌。沒有被「已知」綁住,因此獲得「未知」。這種未知,不是在舊的理論上,添加一些新的元素,而是找到了與「已知」對立的另類元素。這也許是「陰陽」思維的最大特點:強調一方面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另一方面是什麼?筆者有兩次經歷,都是在新的環境中,受到衝擊而恍然大悟。

第一次是在筲箕灣辦學做校長,轉到傳統名校當教師。當校長的時候,年紀輕,以勤奮彌補經驗,管理可說是無微不至;到了名校,才初次經歷「無為」的境界,看到了無微不至的對立面。原來學校的運作,學生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不太管他,學生會有他們自己的空間去成長。這個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開拓了筆者的眼界,對筆者之後在大學宿舍做舍監,以及對整個教育的看法,影響甚大。

第二次是初到倫敦念博士,才知道什麼叫「多元」。也許是大學的數學鍛煉,覺得每一個問題,總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處理每一件事,總有一個正確的方案;每一個事件,總有一個正確的解釋。那已是中年了,才第一次知道,原來答案、方案、解釋,都是人造的主觀產物。不是說沒有「正確」這回事,而是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正確」。這是從「唯一」到「多元」的認識過程,成了博士論文的基調,也影響了以後的思維。

陰與陽:教育的全面

這種思維,可以推廣到教育政策的層面。教育要培養人才,營造人力資源,從而發展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等等,可以說是「陽」的一面,因為這些都是看得到的,甚至可以量化的。這些目的,又因為「人力資本」的「教育回報」計算,可以轉化為學生的成績與學歷。而社會的根本性轉型,人的品德養成,社會的安定和諧,人民對社會的樂觀積極,這些「陰」的一面,因為都不是在表面上看得到的,而且進展緩慢,變化不易覺察,就往往被忽略。

只講一面,教育就不會完成它的使命。教育發展到今天,全球大致的傾向,是重「陽」輕「陰」;甚至只有「陽」,完全沒有「陰」。香港一些傳統學校受到家長與社會的欣賞,關鍵就是因為他們超越了「陽」──成績與大學入學,而塑造了學生「陽」與「陰」融合的教育傳統。近來香港學校裏面普遍推行各種形式的情意學習,也可以說是營造了教育「陰」的方面。

現代的家長,會很盡心地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為他們購買大量的玩具,為他們提供很多校外的學習機會。最關心的是他們的成績、學歷、升學。這是「陽」。但是不太注意孩子的日常習慣、合作精神、待人態度、基本道德、情緒起伏。這是「陰」。家長們很注意「陽」,用錢能買得到的,盡量買。卻不知道,被物質泛濫包圍的孩子,在「陰」的方面,可以很貧乏。變成條件很優,但是獨立能力很低;或者智力很高,社交能力匱乏……。家長值得起碼想一想:「有沒有我沒有想到的?」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