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13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平衡.權衡.矛盾

上文提到平衡,平衡其實有很多種。

第一種:「中間落墨」。也就是在一個多元的光譜之中,尋找中點。這在真實的生活中,並不容易。在許多社會,只要有政黨,就容易有左派與右派。上世紀中期,往往左派就是傾向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而右派則傾向資本主義的民主憲政;有時候就有中間派,不太左又不太右。又或者有主張強硬手段的鷹派,以及主張溫和手段的鴿派;也會出現中和手段的中間派。

機構或者學校的管理,都可以有嚴格控制與自由放任兩個可以想像的極端,在鬆緊之間謀取平衡,或者以君臨的姿態恩威並施,也可以說是中間落墨。

第二種:「左右逢源」。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觀點,分成兩派。消極來說,如何讓兩派都能接受,也是一種平衡;這也許是某種的「和稀泥」,即無原則的討好與妥協。積極來說,如何能獲得兩派都支持,樹立兩方面都認同的目標,建立「和而不同」(agree to disagree)的聯盟,共同努力。

第三種:「取長補短」。這種平衡就不是着墨在中點,而是在衡量長短之後,對不同的方面給予不同的份量;也就是側重「長」的份量,或者說重用「強」的方面。有點像繪畫的調色,按需要,不同顏料的比例可以調出不同的顏色。另一方面,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是汰強扶弱。都是為了平衡各方,而不致讓局面太一面倒(「一面倒」的提法也是中國人平衡思維的產物)。

第四種:「不偏不倚」。中國傳統,「不偏不倚」常常與「公正不阿」連在一起,往往令人想到包青天。說不偏不倚,大多的背景是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要是沒有堅定的立場與原則,就會被壓力驅動而喪失自己的立場和原則。這其實不太算是平衡,背後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以後會再討論。

第五種:「面面俱圓」。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與立場。可以是負面的,不惜犧牲自己的立場與原則,圓滑地處理與各方面的關係,好讓自己立足;或者讓各方面欠下自己人情。也可以是正面的,能夠滿足各方面的需求或訴求,各取所需,因而促進了和諧與團結。有時候,會聽到「平衡各方面的勢力」,「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權衡:平衡的手段

與「平衡」類似的思維是「權衡」。與「平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權衡」基本上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並不一定是平衡,不過權衡的過程需要環顧全局,要考慮可以看到的全部因素,因此也可以歸進廣義的平衡思維。

我們說:「權衡利弊」。方案與政策,一定有利與弊,都是雙刃劍。說「權衡」,就是要掂量利與弊,孰輕孰重。也就是說,「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是絕少的。掂量下來,利多於弊,就算是可行;但還是要準備處理其中的「弊」。

筆者常常認為,一個機構、一所學校,即使有了發展的目標,還要有發展的策略。而所謂策略,就是考慮「輕重、緩急、先後、取捨」四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在於權衡。例如按照學校發展的方向,什麼重要什麼次要,應該有一個權衡。若是不知輕重,就容易把眼前看到的、耳邊聽到的,當成是重要的;或者把緊急的當成是重要的,變成了救火隊;又或者把前面鋪好路才能實施的,時機沒有成熟就勉強實施,生米煮不成熟飯;又或者把刺眼的瑣事,捨不得放下,總是無法聚焦最重要的事情,「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矛盾:事物的必然

權衡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也是對立的兩方面,矛盾中的「矛」與「盾」,很形象地表達了對立的兩方面。在歐洲,過去也有人把「矛盾」(contradiction)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的典型思維,也就是辯證法。在中國內地,也許由於毛澤東的《矛盾論》影響很大,矛盾這個概念的應用就非常廣泛。一段時期,流行的通俗說法是「一分為二」,也就是凡事兩方面想一想,而不是一面倒只想到一個方向。

曾經擔任上海師範大學校長,也擔任過上海教委副主任的張民選,香港很多人熟悉他。他的博士論文,研究中國的大學生貸款,其中比較以前的「人民助學金」與開放改革以後的學生貸款,就用了「義」與「利」的側重對比。「人民助學金」是按照學生的家庭出身、階級成份、政治表現而發放,根據的是當時社會的「義」。學生貸款則是以教育經濟學的原理,讓貧苦學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脫貧,但又因為畢業後收入較高而得以償還,根據是「利」。突出了兩者之間的分別,利用兩者的矛盾對立,也分析了社會意識形態的轉化。

在教育政策、學校工作、學生學習,其實都充滿矛盾。不需要筆者在此囉嗦。單就疫情底下,就充滿着矛盾:大的如停課與復課、線上與線下、學生家庭的富與貧;小的如要不要學生露面?時間表要不要重整?線上要不要穿校服?學生作業如何批改?等等,都是矛盾。承認是矛盾,就是承認不一定有絕對肯定的一面,就是要想辦法權衡兩方面,思考兩方面的利弊,希望盡量取得兩方面的利,而盡量減少兩方面的弊。最佳的結果是,糅合兩方面,創出新的方向。這就不單是西方的pros and cons。

西方的各式培訓班往往會引用中國「危機」這個詞。「危」中有「機」,也就是說,「危」與「機」其實是一個現象的兩面。也就是英文說的「同一個硬幣的兩面」。這裏面有傳統的「陰陽」概念,以後再論。

平衡:創出新局面

以上種種,不管是平衡、權衡,還是處理矛盾,價值觀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思維方式與處理手段都離不開基本的價值觀。也是各式的培訓班或者顧問項目,很流行SWOT分析,研究一個機構的優勢(strengths)、弱點(weaknesses)、契機(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這也是權衡利弊、認識矛盾的一種手段,很多培訓者奉為萬應靈丹,而且作為提高學員或者機構的起點。筆者認為,這裏的優勢、弱點、契機、威脅都依賴主觀判斷,與學員或者機構領導層的價值觀息息相關。舉例說,假如沒有更上一層樓的目標與心態,就沒有了判斷這四方面的根據:要麼高估了自己的優勢,盲目樂觀;要麼看不到自己的優勢,無法振作。

再退一步,就機構或者學校來說,有沒有準備上述的平衡、權衡、研究矛盾,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就廣義的平衡來說,一個機構或者一所學校可以有幾個層次。第一層,沒有更高的目標,因此根本沒有做什麼平衡的意欲。第二層,有向前發展的目標與意願,但只是一個簡單的方向,沒有一個全盤的審視,目中沒有矛盾,因此也沒有平衡的問題。第三層,有目標,有方向,也着意分析本身存在的種種矛盾,但是比較靜止地看這些矛盾,以為就是發揚優勢,克服弱點。第四層,目標、方向都有了,也認識到種種矛盾,動態而辯證地看這些矛盾,設計其中的陰陽糅合,創出新的局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