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29日

黃永 政治誅心學

歐美推動解困新聞學的兩大方向

去年底,解困新聞學主力推手之一的David Bornstein宣布,將會結束在《紐約時報》長達11年的專欄Fixes──當時已隱約感覺到他正在籌備另一大型項目,結果3個月後,解困新聞學網絡聯同歐洲新聞學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宣布,獲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贊助400萬美元,啟動一個「解困新聞學加速計劃」,目標是在英、法、德三國的傳媒機構,開發切合歐洲受眾的解困新聞報道模式。

據歐洲新聞學中心發言人解釋,這項計劃主要是針對傳媒業界因為新冠疫情,而必須面對的四個關鍵問題:第一,受眾對新聞報道逐漸失去信心並不感興趣;第二,新聞往往過度聚焦問題與批評;第三,報道缺少事後影響之持續跟進;第四,傳媒機構的經營模式已大幅轉變。

這個「解困新聞學加速計劃」之最大目標,乃是研究解困新聞學於文化多元的歐洲,可以什麼模式呈現,務求在目前由美國主導的解困新聞報道以外,探討其他可能性。

其次也希望透過今次計劃,在短期內大幅增加非英語的解困新聞故事。

解困新聞學網絡近年亦慢慢調整其路線,最新主張的解困報道須包含以下四大元素:

(一)對準社會問題的反應──這些「反應」不一定指政府政策,也包含民間及商界的回應,並透過比較那些反應能夠解決問題,相對於什麼反應則會令問題惡化,從而尋求跨界別合作之最佳對策。

(二)從教育角度探討箇中道理──除展示對社會問題所採取的反應,最終有何結果之外,更當分析過程中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重要的是向受眾解釋,為什麼這個過程能夠應用在自身情況,藉以啟迪民智。

(三)考證答案的具體成效──新聞報道或時事分析不應只追求受眾感覺良好,亦不該只看答案投放了多少資源,需以實質數據或定性結果(qualitative results)來衡量相關反應是否具成效之佐證。

(四)清楚說明答案有何局限──這一點相信是今次推動解困新聞學在歐洲發展的最重要元素,意思是解困報道必須大膽指出答案絕不可能放諸四海而皆準,透過說明當中有何限制,反而可增加公信力。

相對於歐洲,解困新聞學已算相對發展成熟的美國,下一步似乎是希望透過解困報道,為受眾提供「縱向比較」(longitudinal comparison)。例如《紐約時報》新推出的解困新聞系列,叫Headway(可譯作「進展」),意思是透過回顧過去十多二十年的一些預測和隨之而來的各種計劃,來衡量這些答案有沒有為社會帶來預期的進展。

負責此系列的新聞團隊強調,要探討一個政策有否成效,必須先釐清兩個問題:首先,如何定義「進步」?其次,如何量度進展?

最有趣的一點,是負責的總編輯從中發現,所謂進步的定義及量度方式,往往也充滿各種不同問題──然而,從解困新聞學的角度,找出這些問題,其實也算是一種進步。

因為真正想解決社會問題的人,能夠以此提升思考的層次,然後便可以更準確的方式,評估各個答案的成效,以達至更佳出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