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15日

張鳳儀 蘇穎欣 葉兆輝

齊心抗疫 不需要孤單作戰

疫情一波接一波,年初以為疫情漸入佳境,只需掛上一個口罩就能如常地生活。然而,香港卻被Omicron殺個措手不及,染疫人數每天數以萬計,醫療系統未能及時應變,瀕臨崩潰,死亡數字遠超2003年「沙士」,特別是小童和長者的死亡個案,都牽動着市民的情緒。

有染疫者焦慮驚惶

回想兩年前疫情之初,有人說「沒有下不完的雨」,我們就一直等待漫長的雨天會過。直至今天,雨還未有停下的跡象,我們還可以看得見晴天嗎?就是因為憂慮、驚惶,任何發布的消息都觸動了市民的神經,超市上的貨架好像被搶劫一樣。根據2019年世界銀行的數據,香港財政儲備排名高達全球第八位,人均儲備除了居於首位的瑞士外,香港就位例第二。然而,近期市面的境況卻不堪入目,國際大都會驟眼看來,還以為變成是一個饑荒的城市,要靠「搶掠」才能溫飽。現在情感主導理智,市民的無力感和焦慮情緒似乎已到臨界點,一觸即發。

近期發生了4宗快速抗原測試呈陽性的染疫者自殺過身,遺屬均透露他們因鬱鬱不歡,心情低落,被健康問題困擾而作出了自殺的選擇。雖然香港資訊發達,但對於新冠肺炎的認知,專家還正努力研究,而市民則一知半解;一旦不幸染疫,無論是病徵、後遺症,甚或隔離檢疫,一連串的問題和不確定都會令市民感到不安和無助,當失去了掌控感,焦慮和驚惶就乘虛而入,精神健康不健康,又怎能有力量對抗來勢洶洶的病毒呢?政府官員和專家們請加多些同理心,因為你們的一言一行足以影響700多萬人的生活,實應三思,慎言和敏行,才發布消息。

本中心在疫情初期發現強制隔離檢疫對精神健康帶來不少影響,因此集體創作了Wellcation(https://wellcation.csrp.hku.hk/tc/),分別有14天和21天,目的就是陪伴市民一起經歷與自己獨處,走進內心的一趟旅程(If we cannot go outside,let's go inside)。當市民興高采烈參與Staycation,在酒店住上兩三天充充電,其實我們也可以透過Wellcation來提升正能量!Wellcation的Well正代表着wellbeing,身心健康會使抗疫路事半功倍。

活好今天保持樂觀

Wellcaton的理論主要來自正向心理學,每天分成三部分:故事、正向操練、務實小貼士。同時亦嵌入了香港大學運動中心的運動影片、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和資源中心的心靈操練短片及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的鬆弛練習,目標都是幫助隔離檢疫人士能紓緩不安的情緒。

Wellcation除了繁簡中和英文版本外,特區政府衞生處亦資助翻譯了9種小數族裔的語言,分別為僧伽羅、印尼、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泰、菲律賓和越南文,供有需要的人士使用。現在已有超過有20萬人次瀏覽,活躍讀者則有萬多人。在此也要多謝特區政府和metaverse的推廣,使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支援。

咬緊牙關發揮互愛

當還未見到雨後彩虹,我們可以嘗試只把焦點放在當天上,只要努力活好今天,昨天就讓它過去,至於明天,就請明天的自己再去處理吧。嘗試在急速的生活節奏下,刻意放慢腳步,感受之前可能遺忘了的人和事。若果可以,請往外走走,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和煦的陽光,聽聽風聲和雀鳥的叫聲。即使在家隔離,還是可以打開窗戶,深深呼吸一口新鮮空氣,跟自己說:「會好的,事情會轉好的!」同時,請打開手機,翻閱過去的照片,尋找那美好的時光,值得感恩的人和事。頓時心情可能會慢慢平靜下來,讓精神飽滿後,再次出發奮勇迎「疫」戰。

為了在特別假期支援學生,本中心研制了#6weekchallenge身心社健康大挑戰,將於3月中推出,計劃是以正向心理學的品格強項作骨幹,並透過身(Bio)、心(Psycho)、社(Social)的健康模型,鼓勵小學生和家長在假期的六周內一起接受任務,讓假期後可以迎接一個嶄新的自己。詳情可瀏覽https://www.6weekchallenge.hku.hk/

根據本中心的最新調查,因為社交隔離、網課、在家工作等措施,不少年輕人都被迫長時間留家,與家人的關係都會受到疫情影響。有趣的是約78%受訪者表示沒有分別,轉好的有13%,轉差的有8%。所以世上沒有絕對,在艱難的日子,也可以成長和進步。調查指出當中發現沒有工作、弱勢社群、有精神健康問題的都比較容易轉差。因此,在這段時間,實在需要向一些失業和弱勢社群伸出援手。當政府再次派發消費券時,我們都可以好好運用來幫助一些有需要和困難的人士,施比受更為有福。

正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只要心裏能拐個彎,路,就會隨心而轉」。香港人一直以來都是打不死的,每當有危機時,都能找到一個轉機,甚或一個商機。

2003年,本港也經歷了歷史新高的自殺率,後來,當整個社會學懂彼此支援、關顧,並發揮守望相助精神,自殺率就隨之相應減少了。請大家別要忘記我們曾經打贏過許多勝仗,今次的「疫」境,只要我們咬緊牙關,發揮互愛,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等同以行動感謝為市民服務,不眠不休的前線醫護。香港人,相信自己,我們一樣可以大步跨勝!

張鳳儀為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蘇穎欣為研究員;葉兆輝為總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