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4日
香港學校將提前放暑假。騰出校舍,為醫療創造條件,算是一個妙招。估計下周「暑假」就會開始,一直放到復活節假期,然後8月裏延遲放第二個較短的暑假。學校如何面對着近乎突如其來的變化?根據朋友們的訊息,學校大約會有下列的挑戰。
一、安排學生的暑期作業。二、安排新的時間表。三、中學要面對DSE的準備。四、解決教師合約有關的變動調整。五、解決外籍教師的回鄉與去留問題。六、幼稚園、私立學校與國際學校面臨可能的家長退學。七、教師確診或者隔離非常普遍,學校人手短缺。八、去年以來,教師流動、離職或離港數量不小,教師隊伍穩定有潛在憂慮。
這裏只是羅列出比較顯眼的問題,讀者也許還會舉出很多其他的挑戰。面對這種種,可以有很不一樣的取向。比如說,教師合約、外籍教師,一則一定可以有法例加以處理,二則要是校長腦子都被這些佔領了,就會忘記了自己的本份——對學生的責任。又比如說,DSE的考試準備,只有按條件做得最好。
這裏以暑期作業為例,探討一些學校教育核心的問題。一位負責行政的教師說:「我今天……心很累,不斷阻止老師瘋狂給假期作業,(他們說)不能像暑假那麼輕鬆。但是,哪一位身處大疫症下的人會輕鬆?」很自然,教師會想,很難得才恢復上課,現在忽然放假,學生又會懶散了。另一位教師說得好,「這是耐力的考驗——每天確診人數上萬,學生能夠忍耐到留在家中幾十日,而沒受感染,已經很好。」
這裏有幾個問題,值得細想。第一,學生的安全與健康,無論如何都要放在第一位;這的確是「戰時」狀態,不容有失。第二,「輕鬆」不是罪過。我們容易想得多的,是與學校課堂作比較,離開了就無法控制,於是希望用作業作為規管的代用品。第三,我們也容易想,沒有上課,學生就不會學習;就會「荒廢學業」,無法趕上進度。
疫情停課 追回學習虧損?
這第三點,值得進一步解釋。現在於歐美流行的說法,叫做「learning loss」(學習虧損)。意思是,無法在學校上課,就會少了原來要學的東西,所以虧損了;這是疫情停課對學生最大的損害。認真想一想,與其說這是疫情導致的挑戰,不如說是對教育概念的根本性挑戰。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NGO的代表就說,Learning Loss這個概念,是因為把傳統的,當成是金科玉律;是希望追回過時的東西。筆者非常同意,潛台詞是:疫情停課,可否產生另類的學習?
筆者也請教教育界的朋友。為什麼Learning Loss這種概念,在香港並沒有成為主流的關注?為什麼「追回進度」沒有成為主要考慮?一位小學校長說,「首先,大家都在落後進度,『大圍事』,沒有太大的擔心。」這話聽來消極,細想卻是智慧。
尤其在小學,其實沒有絕對的進度標準,也沒有絕對的所謂落後。他又說,「但是我相信很多學校都還是按照原來的框架,把課程調整、精簡、取捨。因此不至於三年級要追回二年級的東西。」這相信也是在許多學校裏面發生的。這個過程,不可小覷,說明我們原來的課程,完全可以加以裁剪,讓出許多空間。
這也說明,香港是真正實現「停課不停學」的地方。不像歐美的許多社會,疫情停課,教師就覺得無計可施,整個教學就真正停頓下來了。香港教師在疫情停課期間表現的熱忱、拚搏、創新、關愛,筆者敢說很少有社會能夠比擬。一位教師說:「我請老師們三思,學習進度真的不要趕,等疫後身心都穩住了,再發力。」這種「發力」的背後,是教師的自信,也是對學生的信任。
網課本質 並非重造課堂!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有朋友說,你不知道,現在有些學生,上課不肯露面,或者用眨眼的GIF照片冒充真人。意思是,網上學習其實沒有實效。筆者有兩方面的看法。第一,網上學習,是與課堂實體學習完全不一樣的事物。不可能馬上就成為全面成功的學習模式。學生的表現有參差,很正常。不必因為有失敗的案例,就認為全盤失敗;而是研究如何改進我們的設計。也不要因為成功的案例,就以為全面成功,反而要從中探索成功的原因,鞏固推廣。
第二,要學生露面,有時候需要,有時候並不需要。有學校要求所有的網課,都要學生露面,還要每課點名。何必呢?說到底,這是我們想把實體課堂的所有規格,搬到網上,那是不切實際的。
這就牽涉一個深層一點的問題。網課,不在於科技,也不在於克服停課引起的困難。
網課的基本,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把學生的學習,還給學生。筆者並不認同有些說法,認為科技就是教育的未來;更不認同未來的科技可以取代教師。但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將有相當一部分由他們自己來承擔。這不是一種理想,而是已經出現的現實。今天學生腦子裏的東西,有多少是在學校獲得的?有多少是他們自己在網上學到的?
假如我們不能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他們將無法應對未來的生活。本欄一直着意探討,學生未來面對的,將是多變莫測的社會。假如把他們關在我們傳統的學校和課堂,按照傳統,經過重重考試,獲得期望中的學歷,他們就能有美好的前途?筆者在這裏無意也無力改變目前遍布全球的、以考試和學歷為軸心的教育制度,更無法改變一千多年科舉流傳下來的應試文化。而正規的課程裏面,也有許多是人生的必需根基(例如語文、數學、外語),但也有許多是將來在社會裏、工作中才能學到的。筆者的說法是,把考試和學歷,看成不在話下,也就是必須的necessary evil。但是同時想方設法讓學生也掌握並且享受自己做主的學習。
因此,前述的課程精簡、調整、取捨,不要小覷,說明在必需的正規學習之餘,還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其實,即使沒有疫情,為學生創造空間的例子為數不少。有校長說,「從某個角度看,疫情停課給了我們一個好機會,開闢學生學習的新天地。」
捕捉契機 珍惜香港經驗!
回到本文開頭,有了這個想法,就不會感到提前的暑假是一種干擾,也不會斤斤計較而陷進瑣碎的具體措施,而是想辦法繼續為學生塑造學習的新機會。這兩年認識了不少有創意的學習設計,的確是出乎人意表。這許多例子裏面,必不可少的是學校對教師的信任和關懷。就在「疫情暑假」開始的當兒,有校長說:「防止對教師提出太多的要求,在這『疫情假期』,非常重要。」這個「暑假」,也應該是讓教師緩過氣來的好機會,也讓染疫或隔離的教師渡過疫症的煎熬。對教師、學生,包括校長,這個早來的暑假,也許不應該是一個忙碌的暑假。一位校長說:「都是『人』的問題」,真是一語中的。
筆者無意報喜不報憂。網上學習好像照妖鏡:學生的個人資源、居住環境與家庭狀況,都讓學生蒙受不公。有教師說:「我們不會知道學生家裏狀況有多難。」這需要社會的全面調度。
還有一點,在沒有實體群體生活的兩年,香港的學校卻相當廣泛地引進了種種的情意學習。外國朋友百思不解。這當然無法替代實體的群體生活,但卻走在許多社會的前頭,開闢了學生學習的另一個天地,千萬要珍惜。
不得不提一句:暑假的突變,教育界完全沒有慌亂,難得!教育局也審慎從事。幸哉!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農業不只是水耕 在地能惠及社群 |
上一篇: | 政協常委憂播毒 紛缺席京城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