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25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一條直路?不作他想?

上周的附圖,需要進一步闡釋一下。那幅附圖【下圖】──典型的廣東橫柵木門,小孩頑皮爬玩,其中一個把頭伸進木柵之間,卡住,無法回出來。這是筆者多年前在廣州遊客步行街口看到的一座大銅雕。當時就被吸引住。好奇,往前一看,下面的標題,居然是「勤有功,戲無益」。馬上思想澎湃,太絕了!這座銅雕,可以說是典型的南方生活寫照,也是非常生動地捕捉了那孩子的窘態。若是在西方,那是一座精采的寫實藝術品,孩子們的神情栩栩如生。但是中國的文化習慣,即使是藝術品,必須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講道理」,於是「勤有功,戲無益」,變成了一個警世的作品。

上周引用這張圖片,是由於文中正在探討遊戲。也就是「戲」,是「無益」而有害的。意思是:「你看,貪圖遊戲,就會如此陷入窘境!看你還敢不敢?」而「戲」之「害」,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偏離了「勤有功」。

「功」者,用功、功課,必須是不斷地、毫不分神地勤奮。遊戲與用功,是對立的。這與今天的提倡兒童遊戲(play),成人的「工作與娛樂平衡」,剛好相反。因此覺得這幅照片,應該與讀者分享。

科舉仕途 一條直路

總覺得,中國人用功、勤奮讀書,科舉是動因的源頭。科舉是一條「可望可即」的階梯。讀者若還記得去年本欄(2021.5.28)提過的Helen Tupper與Darah Ellis的TED Talk,就是把傳統的「事途」(career path),形容為一條可望可即的階梯。筆者演講引用的時候,形容這是「一條直路,不作他想」。而現代社會裏的「事途」,卻是難以預計的「繞迴」(squiggle)──每天都可以有新的挑戰、新的目標、新的興趣、新的窗口、新的希望。不要怪人的「多心」、「不專一」,而是社會變得不穩定、不確定、碎片化……在電視上看到有從事招聘的,認為日本僱主「不喜歡對方不斷轉工」,在現代社會,即使是日本年輕的一代,難呀!

在科舉時代,這「事途」也是「官途」,稱為「仕途」。「士」與「仕」兩個字,兩筆之差,讀書與當官,連在一起了。事實上,那年代,考取「功名」是社會上升的唯一途徑。門生用功讀書,也是「一條直路,不作他想」。

然而,從「士」到「仕」這條直路階梯,從孩提「開蒙」就開始了。廈門大學專門研究科舉的劉海峰教授,曾經引用白居易的句子:「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白居易生於唐代,他五歲是公元777年。1921年,已經沒有了科舉制度,但是家父三歲「開蒙」,與白居易幾乎一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家父在回憶錄裏說:「儘管不懂內容,先生要背書,就得死記。所好有韻,讀起來還順口……」後來開始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還兼讀《幼學瓊林》、《幼童詩》、《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左傳》、《古文觀止》……也是三歲開始學毛筆書法──描、摹、臨,小字《黃庭堅》、打字《多寶塔》、《九成宮》。那是11歲轉到揚州中學念小學四年級之前所學的。現在看來,有點不可思議。

家父形容當時的情形:「不知道是他(先生)的水平低,還是我的水平低,總是引不起我的興趣。但我的記憶力強,儘管不懂,背書時仍滾瓜爛熟,從來未被罰用戒尺打手掌。」雖然沒有了科舉,人們仍然把讀書作為孩子奔上功名之路唯一的、當然的、絕對的手段。而作為兒童,沒得選擇,不由分說就送上了這「一條直路」,沒有「他想」的餘地。套用今天的話來說,那是不折不扣的「生涯規劃」,是最原始的,而又最坦率的、最直接,也是最極端的「生涯規劃」。

人生事途 峰迴路轉

不是說「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嗎?查看資料,歷史上最老的門生是廣東人,102歲還考鄉試,還由曾孫護送。另一位也是廣東的,李煒,99歲,不中,乾隆皇帝也許是讚賞其鍥而不捨,「賞給舉人」,類今天的「榮譽學位」。這都是極端的例子,但是五六十歲還在應考的,比比皆是。他們的一生,就是準備考試,就是一心要考取功名。你說,這不是「一條直路,不作他想」?用北方話來說,就是「死心眼」。否則,如何捱到九十、一百歲?

不可以用現代的眼光,去審視古代的事物;「此一時,彼一時」也。但是時移世易,也不可以把古代可以理解的,作為今天也作為合理的。甚至不可以把三十年前可以理解的,作為今天也要遵行。下面舉幾個例子。

一位青年,音樂頗有天資,念完中學,立志到英國追求她的音樂夢。到了英國,疫情影響,發覺音樂的出路凋謝,即使疫情之前也有些不景,內行人認為近期內復原無望。不得已,她轉而念了一門專業。這是被迫轉移,也可以說是對現實的適應,雖然與原來的夢想距離很遠,但是相信她也不會放棄音樂。

網上傳來,一位律師樓秘書,因為家人常說「室內工作沒那麼辛苦」,植根心中,考了證書而入行。漸漸覺得這是一個「既不喜歡、工時又長、壓力又大、決不能做錯」的工作。做了20年,35歲,毅然辭職。想起小時候很熱中參加講故事比賽,於是由學習冥想開始,認識自己,進行「心靈排毒」;又去了埃及學身心靈。前後花了4年,「發現自己最想做與治療有關的事」。終於進了院舍,做職業治療師。「做了這份工後,好像將我的潛能慢慢逐些unlock。」當年家人一定是出於善意,但是不經意地弄成了一個綑綁了她20年的枷鎖。從不經意的服從,到自覺的尋找,這也許是不少人在「事途」中遭遇到的。這不是客觀環境所迫,但卻是對於自己「潛能」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前面對辦公室工作的厭煩,正是這個探索過程的起點。沒有這段工作經歷,也不會有後面的探索。而這種探索,絕非在學校裏面,填寫一份性格量表就能達到的。

人到中年 第二曲線

也是網上傳來Arther Brooks的故事。也是音樂天資甚高,吹圓號,跟過不少名師,在比賽中經常得冠軍。19歲,大學退學,打算進入頂尖的交響樂團。突然,他覺得自己的演奏愈來愈不如意。無論如何加強練習,都無補於事,甚至每下愈況。轉而教授音樂餬口。同時進修遠程課程,想不到卻找到了新的前途,現在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他認為,人生到了中年,不必緬懷過去的光輝業績,而要勇敢地進入人生的「第二條曲線」(Second Curve)。他的研究,列舉了許多出名的音樂家、運動家以至學者、工商業翹楚,都會遭遇同樣的挑戰;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因而失敗的例子。我們不一定要全盤接受他的理論(fluid intelligence),但是在事業成功的一刻,預感會需要進入「第二條曲線」的,也許不多。但是,也有不少在成功時候,急流勇「轉」,迅速掀開新的一頁,也大有人在。

以上三個例子,一個是由於社會變化的客觀因素,一個是因為個人的內在因素,一個是關於成功人士的「從頭越」。都說明,人生的工作前景,不會是「一條直路」。回到本欄數周的討論,在就學階段,就要青少年確定「一條直路」,從而「不作他想」,對他們很不公平。這「一條直路」的目標,都是不切實際的。要他們去確定這種目標,從而據此生活,是耗費了他們的青春。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