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2日
香港的區議會體制被「攬炒派」破壞後,需要重建地區架構。現時全民抗疫,正是地方上重新出發的契機。
區議會是上世紀英國準備撤離香港時設置的,引入選舉議席並迅即與立法機關掛上鈎,以一套政治設計去抗拒中國恢復行使主權。當年有說「開通了地方行政向中央議會進軍的道路」。這條路最後為「攬炒派」所利用:2019年「黑暴」後區議會落入反對派掌控,脅迫要癱瘓立法會。
九七前港英末屆區議會取消了委任席位,回歸後新的區議會復設委任,後來卻因涉及立法會選舉安排而再終止,排除了社區裏不少願作貢獻的卓越人士。一些區議員以選舉為首務,一切從政治出發,視自己的角色為制衡政府,把議事平台弄成政治爭吵的場所,甚至走向極端,謀向政府奪權。
區議會屬非政權性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去年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截斷區議會通立法會的路途,不再由區議員選出立法會議員。英方原先的政治盤算落空。今後地區上仍要設議會嗎?
依《基本法》第9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特區政府就地區管理等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區域組織既屬「非政權性」,主要就是接受諮詢和提供服務,適宜以議會方式運作嗎?
重建地區架構,應該由聚焦於政治轉向專注服務市民。根據當前需要,迫切由組織共同抗疫起步。
第五波新冠疫情暴露了香港抗疫能力的不足。特區政府向中央求援,包括由硬件設施、物資供應以至人力資源。盡快控疫是「壓倒一切的任務」、「必須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連日來,眾多社區人士投入抗疫義務工作:有協助包裝和發送抗疫物資,有組隊到檢測點和疫苗接種站協助維持秩序,有安排車輛接送居民前往檢測,有代辦團購以減少街市人流。
到擴大強制檢測,必須動員更多人手支持提供配套服務,地區上的參與配合最有效。加強抗疫能力建設是持續的任務,即使到第五波疫情過去,仍須常備不懈,需要政府、醫療界和社區組織配合努力。
從實際建地區架構
政府民政部門長期聯繫社區各界,幫助了解社情民意,推動地區事務;在全港多處設有分區委員會,又有民間參與的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和地區防火委員會。明顯的欠缺是地區上的衞生防疫架構。
翻查歷史,港英的地方行政源於1883年建立潔淨局,當時疾病流行急須應付;後來這改為市政局,到回歸後撤銷。特區政府長期研究加強基礎醫療,雖然未有具體方案,基本方針是地區為本、預防為主。這自應體現於相應架構。
完善選舉辦法後設立的選舉委員會,裏面第三界別有基層社團的代表,第四界別有地區組織包括分區委員會、滅罪會和防火會的代表,顯示注重社區基層。選舉委員會負責選出行政長官和多名立法會議員。
當選人士應該與選民保持聯繫,通過有效的安排扎根社區,廣泛接觸民眾聽取意見,避免「離地」。
從實際出發建立地區架構,可結合選舉與委任,吸納各類人才。政府方面,加強各部門對地區工作的統籌協調;在基層組織方面,完善內部管治和提升自身能力。通過共同努力,探索形成政府與市民社會良性互動的關係。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烏克蘭危機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影響 |
上一篇: | 消費券谷人流 陳茂波陷兩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