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22日

黃伯農

烏克蘭危機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影響

2月中旬,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一小時。拜登警告,俄羅斯可能於任何時間入侵烏克蘭。普京則強調,美方沒有考慮俄方的安全關注,也不明白為何美方故意向傳媒發放俄羅斯計劃入侵烏克蘭的虛假資訊。因為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各不相讓,為了防止俄烏把戰爭衝突和人道危機溢出到歐盟境內,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便先後出訪到基輔和莫斯科斡旋,尋求緩和局勢。

本文探討烏克蘭危機對美國和歐洲之間的「跨大西洋關係」(transatlantic relations)的影響。提出歐洲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已開始就烏克蘭問題走「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路線,今次烏克蘭危機則導致跨大西洋關係進一步破裂。

歐洲對烏問題採戰略自主

法國和德國都採取各自進行外交斡旋的戰略自主政策。較早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出訪莫斯科後,表示普京正把危機降溫,普京也說馬克龍提出合乎現實的方案。其實法國對烏克蘭危機的態度明顯與美國有差異。2月初時,當美國預告俄羅斯會入侵烏克蘭時,法國外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曾表明沒有跡象顯示俄國準備入侵烏克蘭,公開質疑美國情報的可靠性。由於馬克龍在過程中提出要在歐洲建立「新安全及穩定秩序」(new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rder),已顯示歐洲決定在烏克蘭危機中尋求戰略自主,並非與美國及英國的立場看齊。

其實今天法國和德國以至歐盟對烏克蘭問題的戰略自主路線,可追溯到2014及2015年,由法德俄烏四國所簽訂的《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法國外交官莫雷(Pierre Morel)和時任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介入調停俄烏在烏東地區的武裝衝突。雖然他倆提倡給予烏東地區制定「特別地位法律」(special-status law)的方案不獲接受,卻間接促成了以「諾曼第模式」(Normandy format)四方會談的方法成功簽訂了《明斯克協議》。縱使《明斯克協議》被英美批評有不足之處,但已埋下今天以德法為首的歐盟能直接與俄烏處理歐洲問題,而不需美國、英國和北約介入的戰略自主伏線。

有英國分析指出,德法在今次烏克蘭危機的取態明顯與英美為首的「盎格魯圈」(Anglosphere)有別,有美國分析就質疑德法是否可靠盟友。2月上旬,德國總理肖爾茨雖向拜登表明德方立場與美方一致,卻不願意說明一旦俄國入侵烏克蘭,德方有什麼實質制裁措施。去年有波羅的海國家向歐盟提出為烏克蘭軍官提供訓練,亦遭德國、意大利和希臘反對。德國又一直阻撓歐洲鄰國向烏克蘭提供德國製軍備,反映德國不認同可透過烏克蘭危機與俄羅斯打「代理人戰爭」的做法。

跨大西洋破裂現象

因此,有英國分析提出德美之間對俄烏問題的分歧已反映「跨大西洋破裂」(transatlantic rupture)現象,主要有幾方面。

首先,德國對俄羅斯存在能源依賴,估計德國有75%天然氣源自俄羅斯。有德國分析推算現在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佔德國總入口量的40%及56%。但德國並非歐洲唯一依靠俄羅斯能源供應的國家,例如比利時和荷蘭也依靠俄天然氣。俄羅斯天然氣佔比利時及荷蘭天然氣需求的61%及41%,惟這兩國卻支持向烏克蘭提供軍備,看來德國對俄羅斯政策有其更深層次謀劃。

第二,今天德國政界對俄羅斯的「東方政策」(Ostpolitik)源自上世紀冷戰時期,當時西德謀劃者希望透過與蘇俄對話和協商,使莫斯科進行變革,這政策現已深入民心,因為向烏克蘭輸出軍備有變相向俄羅斯宣戰之嫌。德國民調顯示有59%受訪者支持德國政府不向烏克蘭輸出武器,只有20%認同向烏國輸出武器。這反映大多數德國人不認同透過烏克蘭與俄羅斯打「代理人戰爭」。

歐洲民意轉向

第三,烏克蘭危機也有催化歐洲民意微妙地轉向戰略自主,和對英美的不信任。今年2月,歐洲智庫「歐洲對外關係議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出版了一份關於歐洲公民對烏克蘭危機看法的民調報告。報告發現大部分受訪者相信俄國會再次入侵烏克蘭,而烏克蘭危機已成為歐洲安全問題。大部分受訪者支持北約和歐盟代表歐洲回應是次危機。雖然波蘭、羅馬尼亞和瑞典的受訪者較願意為保護烏克蘭而付出代價,但是德法兩國的受訪者則較不願意。在瑞典和芬蘭,對歐盟的信任大過對北約的信任;歐洲受訪者對美國的信任整體上減弱。在波蘭和羅馬尼亞,受訪者相信德國多過相信美國,歐洲受訪者相信北約會保護歐洲利益,多過美國會保護歐洲利益;因為英國已經脫歐的原因,較少歐洲受訪者相信英國會幫助烏克蘭,只有波蘭的(65%)和瑞典的(52%)受訪者覺得英國可信。

從這些數據看,歐洲內已出現一種尋求戰略自主的民意,希望透過以歐洲為中心的區域組織(如北約和歐盟)去保障歐洲自身安全,而歐洲對美國和英國的信任已減弱。有蘇格蘭分析,英美自2001年至今在中東戰事中犯下情報錯誤,使人對英美聲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報存疑。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於2月便提出歐盟要盡快制定與烏克蘭進行安全和防務合作的政策。

總結

究竟普京在烏國邊境陳兵逾十萬的真正意圖是什麼?除了要求北約停止東擴等安全保證之外,有美國智庫人員也提出普京還有分化跨大西洋聯盟的潛在意圖,從而與美國進行地緣政治對抗,長遠尋求把美國逐出歐亞大陸。我想無論今次烏克蘭危機的結局如何,美國和英國在歐洲的戰略聲譽和情報可靠性已受損害,歐洲人民也更覺醒要尋求歐洲戰略自主,才能真正保護歐洲安全。簡言之,烏克蘭危機已令跨大西洋關係破裂。

黃伯農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