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7日
30年前的小平南巡(1992.1.28-2.19),掀起經濟體制改革新浪潮,氣勢如同蘇東坡(1037-1101)筆下的「亂石穿空捲起千堆雪」;其力挽狂瀾的魄力,扭轉了「左局」,沖倒了歷時44年(1949-1993)的計劃經濟體系。
這種變化帶有濃濃的政治傳奇性。小平在1992年88歲,沒有黨政軍的職務,只是「普通一兵」,卻有扭轉乾坤的巨大能量,此為傳奇性之一;南巡講話獲各界呼應,衝破「左局」的障礙,衍生經改再出發的潮流,其景觀恰如李白(701-762)詩云:「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為傳奇性之二。
本文分析南巡講話是經改之魂。要點之一,南巡講話或可用6個關鍵詞概括:改革,防左,經濟(民生),市場,實事,韜光;要點之二,南巡講話的社會影響,觸及市場經濟合法化,停止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一類的左折騰,下海群的湧現。
提出點心論 勿糾纏姓資
《深圳特區報》於1月18日發表紀念文章,主調卻是宣傳當今核心人物的談話,並未提到防左和解放思想。
廣義而言的「半民間」網絡平台,如中國選舉與治理網、胡耀邦史料信息網等,刊出的評論(多為舊文重刊)範圍較廣,重點在於持續的深化改革,社會分層與改善民生,防左與徹底否定毛文革(1966-1976)。
南巡講話是針對「左局」下改革停滯的困惑。第一着墨點,是改革開放。
小平呼籲繼續改革開放,稱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要糾纏於「姓社」與「姓資」的爭論,「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誰不改革誰就下台」。
他又提出辨別「姓社」或「姓資」的「三個有利於」標準:「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防左為主 發展生產力
第二着墨點是防左。
小平說:「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
防左說,是針對接趙紫陽任總書記者的一系列講話,特別是1991年的「七一講話」。它聲稱有兩種改革觀(姓社和姓資),要劃清兩種改革開放觀;階級鬥爭仍存在,要強化專政職能,開展反和平演變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鬥爭。
第三着墨點是經濟。
小平主張大力發展生產力、改善民生。他說:「發展才是硬道理」,「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必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民間稱此為「點心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和四項堅持為兩個基本點。
就政治權要整體角色來說,小平是「經濟右手與政治左手並舉」,故一直提到包括無產階級專政的四項堅持。在經濟範圍內,則着力於加快改革和經濟發展,減少政治干預,不糾纏於政治爭論。
說市場機制 勸多幹實事
南巡講話也涉及市場話題(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這是第四着墨點。
小平說:「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要吸納市場機制,「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幹實事有作為,是南巡講話的第五着墨點。
小平呼籲發展經濟,不要「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不能沉迷於政治空談。小平說:
「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複,新的語言並不很多。重複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
建睦鄰外交 重韜光養晦
與南巡講話有關的,小平重申睦鄰外交、韜光養晦策略。1992年4月28日,小平說:「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幹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1346頁)。
韜光養晦說,最初是針對1991年的蘇聯解體,有人主張把反和平演變列入「政治日程」,小平不同意。
據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的李淑錚談話,小平認為應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要受干擾,並提出16字方略:「冷靜觀察,沉着應付,站穩腳跟,韜光養晦」(經濟日報1994.6.14,5版)。
對於韜光養晦,本欄的解讀是:睦鄰外交的策略,不是「躺平」無所作為,而是有作為不強出頭、不大肆張揚,要謙恭、避免樹敵。韜光養晦的目的,是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創造持續的和平環境,減低戰爭風險,換取發展經濟的時間、空間。
南巡講話於1992年2月28日列入中共中央2號文件,並向下傳達,中共高層和社會各界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其中有政治局常委喬石、李瑞環,政治局委員或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萬里、田紀雲等。
同年7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論解放思想〉,稱南巡講話促成「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的浪潮」。它提到毛文革的殘餘影響仍存在、困於階級鬥爭和「高度集中」的僵化觀點:
「有些同志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過去對馬克思主義某些原則、某些本本的教條式的理解上,或者停留在過去對社會主義一些不科學甚至完全扭曲的理解上。」
經濟大轉型 湧現下海群
南巡講話的最大影響,是改革開放的再出發,這與解放思想息息相關,不把市場視為「資本主義罪惡」,就是跳出僵化教條的一種「覺醒」。
再出發促成經濟轉型。1993年11月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是一大突破。包含指令控制、指導控制的計劃經濟(斯大林模式的命令經濟)被取代,意味商品觀、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中的影響將增大,外資的參與也會擴大。不過,在極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社會未走向真正的法治軌道,自不可能有完全的市場經濟體系。
南巡講話的另一影響,是「左潮」的暫退。在政治宣傳方面,官方不再強調兩種改革觀和反和平演變鬥爭;也停止1990年發起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曾任副總理、主管三農的田紀雲,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一書提到:
「有人想借社會主義教育之名,否定農村改革的大方向,要讓農民重走『一大二公』的合作化道路,萬里同志與其他同志一道堅決頂住了這股錯誤思潮,受到小平同志讚揚。」(59頁)
南巡講話的影響,還在於出現下海群。南巡講話令許多人對經商產生興趣或者有「良好預期」,於是出現辭職經商的下海群。後來,出現了一大群成功的經營者或企業家,他們多有冒險家的「敢幹精神」,或具官場背景、特殊關係網。
新權貴集團的形成,拉大了貧富懸殊。這與小平的原來構想(讓部分人先富起來、再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有很大的距離。
網絡平台評論南巡講話,大都流露對小平推動防左和改革的懷念,有的推崇小平治國方略「對內不折騰,對外有謀略」;有的呼應「不折騰」之說,稱小平反對政治空談,認為「空談往往導致……現實要服從理論,削足適履,畫地為牢」(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還有人對改革停頓(或倒退)有失落感,慨嘆有毛左重提階級鬥爭論,挑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論,防左說竟成了「絕響」。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北部都會區的「基建先行」模式 |
上一篇: | 「共存」與「清零」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