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
地平線上,突然冒起狂風驟雨,恰如宋詩人陸游筆下的「風聲撼山翻怒濤」之勢;一霎間風流雲散,又回復平靜。這就是1月初哈薩克政治風暴的場景。
1月6日,哈薩克官方宣布騷動已平息,以涉嫌叛國的罪名拘捕馬西莫夫(Karim Massimov)。他曾任總理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當高官前曾是駐香港貿易官。他有留華學生身份,被稱為武漢大學傑出校友。
哈薩克原是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在中亞5國中國土面積最大(272萬平方公里),列全球第9。2020年,人口1900萬;人均GDP(美元)9000,略低於俄、中(約1.05萬),均低於全球平均數。盛產石油、天然氣。
從西部油城 到阿拉木圖
騷動最初在1月初發生於西部的石油城,燃爆點在曼格斯套省的扎瑙津和阿克套。如同新疆西部靠邊境的克拉馬依,是石油企業和工人密集的石油城,相對而言訊息傳播較方便、較快。
最初是石油工人、市民參與的和平遊行,抗議民用天然氣等能源價格上漲,也發洩對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Nazarbayev)的不滿,指摘他集權專制、掌權近30年(1991-2019)與家族大肆斂財,特權集團與平民之間貧富懸殊。
1月4日局勢突變,遊行擴至東南部最大城市、交通樞紐阿拉木圖,在東北部的首都努爾蘇丹傳亦波及。參與者多為「訓練有素」的武鬥熟手,騷動演變為街頭警民衝突。
現總統托卡耶夫(Tokayev)請求普京主導的集體安全組織,派維和部隊協助鎮壓。集安組織號稱「後蘇聯連線」,由俄羅斯和親俄的白羅斯、亞美尼亞及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組成。
1月6日局勢平定,維和部隊準備撤退,不像以前派兵到阿富汗賴着不走。
現總統對騷動的定性,是有人「企圖顛覆國家並策動武裝叛亂」,並以此政治假定展開搜捕,被捕的軍政界人士和平民數千人。
是內部政鬥 美中俄觀望
騷動的兩個時段非常微妙。1月4日前,大體是民眾自發的和平示威。4日以來的另類暴力行動,則有高官幕後策劃(傳有前總統之孫),旨在維護前總統的「權威」,給現總統施加壓力,像一場執政黨(祖國人民黨)、政府的內部鬥爭。
在北京、莫斯科,有評論稱騷動是顏色革命,有外國顛覆勢力滲入。這是「習慣性」的政治假定,顏色革命之說太濫了,缺乏有力的根據。
西方論者有謂現總統接管了國安會,又鎮壓騷動化解危機,將與普京、俄羅斯靠得更緊;而前總統及其親信的失勢,則意味中方對哈薩克的影響將減弱,中、俄之間在中亞的角力加重。
從騷動前後大國的表態來判斷,美、中、俄並不介入事件,如同不介入北韓金正日死後的高層鬥爭。它們把事件視為「哈薩克內政」,沒有策劃、支持騷動的實際行動。
就全球戰略部署而言,中、俄把美國視為第一假想敵,正加強合作對付美國及其盟友、應對「烏克蘭問題」,不致因哈薩克的內鬥而火併。
就現實利益而言,中方與哈薩克前總統雖曾是「親密夥伴」,又有上海合作組織(2001-)淵源,但對方已屆82歲,在政壇已走到「邊緣化」的盡頭,其親信東山再起可能性不高,中方豈會為他下一盤賭注?
哈薩克騷動的真相,還需時多了解、多探索。目前的訊息顯示,事件的關鍵人物,是前總理、國安會主席馬西莫夫。官方逮捕他的理由,是政治鬥爭的「口袋罪」,並沒有說他是否騷動的策劃人,有何事實證明他與街頭暴力有關。
現總統與馬西莫夫,都是前總統培植的接班人。從前總統當權近30年的軌跡去考察,他在2019年辭任總統後仍控制執政黨,是想構建「垂簾聽政」格局。
現總統則欲改變其幕後操控政局,因而有清除其親信之舉。編個政治罪名拘押馬西莫夫,既可鏟除前總統的「後影響力」,亦消除了政壇的強勢競爭者。
留華中國通 入武漢大學
今年57歲的馬西莫夫,是哈薩克著名的「中國通」、知華派,曾在北京、武漢留學,又在香港當過哈薩克的貿易代表(「哈薩克貿易之家」駐香港執行經理,又稱駐港代表),能操流暢的華語(漢語,普通話)。曾在訪問華東時以華語發表演講,有不少叫好的「粉絲」。
他和現總統都是1980年代北京語言學院的校友。他進修華語1年後,入武漢大學法學院念法律專業(1989-1992)。
1949年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法律系就有名氣,1980年代以來仍是較好的科系。馬西莫夫入武大,師從韓德培、馬克昌等。當時武大由改革派大將劉道玉任校長,校園「自由度」較大。他學到的一些專業知識,有助後來從事中哈經貿談判。
1990年代以來,馬西莫夫在哈薩克從政非常順利。最初擔任與經貿有關的官職:對外經貿部駐烏魯木齊市辦事處專家、駐港代表,後來是銀行高管、內閣運輸部長。因獲前總統賞識,於2006年41歲時任副總理,次年升總理(至2012年),2013-2016年(48-51歲)第二次任總理,2016年起改任國安會主席(2022.1.6被免)。
從資歷優勢、與前總統的關係來看,他在執政黨和內閣影響力頗大,且可能是前總統的政治代理人,是現總統的最大競爭者,被清除出去不足為奇。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 |
上一篇: | 全面檢視抗疫策略 促進香港重新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