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31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修、齊、治、平」新議

連續七周探討情意學習,固然是因為最近的許多教育論壇,都不約而同聯繫到情意學習;但也是承接了本欄關於思維方式的討論。一方面情意學習是關於「人」,超越「物」(知識、技能);另一方面情意學習是總體性的個人體驗,很難單靠分拆性的細節與步驟而達到。

不過在一些社會文化,總覺得教育不外是知識與技能的獲取,是可以通過具體的培訓而達到的,以為培養「軟能力」就等於情意的養成。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有溝通能力,有責任感,不也就是情意的養成嗎?」筆者的反應很簡單:即使有了很強的溝通能力,有責任感,還不一定就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也不一定有健康的價值觀。」

「教育2.1」的倡議(2016)「人的素質」有四個層次:學養(知識與技能)、修養(「軟能力」)、態度、價值觀,仍然可以作為教育目標的參考。這也許是現代香港對中國傳統「君子」概念的闡釋。香港的社會文化,跨越中西,既以「人」為核心,但又不忘「物」(學養);既有「素質」這個總體觀念,但又不缺分析性的四個層次。

實際上,社會文化的差異,也不一定是絕對的對立。例如「全人教育」(All Round Education)在西方也不斷有人提出,本來也是一個概括性概念;只不過一旦付諸實施,很容易變成項目的羅列。像上周提及的「正向教育」,很容易被人接受的,是24項性格強項,或者是六個方面:正向的目標、情緒、健康、關係、成就、投入。這些都沒有錯,都是好的學習方向,但是每一樣都做齊了,還不能算是一個總體正向的人。

環顧東亞,日本的教育改革,總目標是「熱愛生命」、或曰「熱愛生活」。目標的下一層是「為全球而行動的能力」,再下一層是「合作思維與解題能力」,最下一層是「基本素養作為思想工具」,也就是「文字、計算、科技」。細看下來,是從抽象的目標到具體的目標。最後的基本素養,其實與美國的「讀、寫、算、STEM」基本一樣,但是都是為了服務更高的目標。這些基本素養,雖然也是教育的入手點,但不是教育的出發點,也不是教育的目的。他們看教育是從宏觀出發,也是以宏觀為目的,從而引申出具體的目標,再分解出明細的基本素養。也是從人的生命觀為出發點,以培養生命觀為目的,而不是從技術性的能力為起點與終點。

情意學習 旨在修身?

再環顧其他「筷子社會」的目的,都是以人和價值觀為出發點與目的,是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再引申到具體的能力。韓國:獨立的人、聰明的人、優雅的人、民主公民。新加坡:自信的個人、自為的學習者、主動的貢獻者、熱心的公民。台灣:終身學習者。中國內地:全面發展的人。

除了以「人」為中心,從宏觀目的出發這兩點,還有一個特點,都有集體、社會、國家作為教育的背景。近年在西方興起的種種情意學習,從廣義來說,也是為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可以說,都是類似中國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框架。而這,在十九世紀興起的現代學校教育,這並不是主要的關注點;核心的關注,還是在工作中的表現,也是勞動力與生產力的關注。

推論:情意學習,基本上屬於「修身」的範疇。例如關注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可以看成完全是個人的修養。即使是涉及別人的自律、關愛、感恩,也可以看成是個人的崇高境界。假如放在「修、齊、治、平」的框架,也會有不太一樣的意義,與現代生活與社會吻合的意義。

家庭觀念 面臨變異

「齊家」。在所有目前看得到的教育目標框架裏面,甚少涉及「家庭」。過往工業社會的發展趨勢,家庭的角色逐漸減退。在盎格魯─撒克遜社會(大致是英語社會),尤其厲害;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都會相對獨立;子女長大了,就彷彿與家庭的關係不再重要,與拉丁裔的社會很不一樣,與東亞「筷子社會」的形態更是很不一樣。疫情給我們的啟發,當社會逐漸迅速碎片化,個人與家庭的關係有逐漸回歸密切。

存在已久的,是老年人的安頓問題(社會照顧,還是在家終老);現在出現的,是在家工作的趨勢。再加上學生「在家學習」、「自主學習」的份量必然愈趨增加;對於學生的成長,家庭環境(物質與氛圍)將成為重要因素。內地教育家朱永新在他暢銷的《未來學校》一書中,就提出:在科技發達、學習個人化的趨勢下,「王者歸來:家庭再次成為『學習中心』」。是有根有據的預測。香港在疫情停課的情形下,已經看到端倪。

因此,「齊家」應該有新的意義。不是為了原來意義的「管好家庭」,而是在新的社會生活中,如何建設自己的家庭。工業社會近百年的發展,家庭只是居處,有些人甚至把家庭只是當作睡覺的地方。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的責任,選到好學校最重要。年老的時候,焦慮的是找一個好的終年之所。這裏面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現在還沒有浮現。個人如何看待自己與家庭的關係,應該在情意學習裏面佔一席位。

治世之途 重新認識

「治國」。近年的國際形勢,讓我們覺得,教育已經不能把國家的元素置身事外。雖然孫中山說過:「政治是眾人的事。」但並不意味人人都要成為政治家,都要活躍於政治生活。筆者做碩士論文(1983),深深被Sherry Arnstein 的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1969)所吸引。裏面的梯級,也許並不一定適用於美國以外的國度,但最重要的啟示,是政治參與是有層次的。每一個公民,都有自己參與的角色。比如說,參與政治投票是起碼的;在澳洲,投票是強迫性的。最高的層次,是進入決策層。

「治國」也應該有新的闡釋。「治」,已經不是帝皇「管治」的「治」,而是維持和發展「太平盛世」「治世」的「治」。筆者認為,「治」,有手段與目的。手段服務於目的。現在有三種看法:一、達到「治」的目的,只有一種手段,堅信不疑,不必看結果;二、「治」,多種手段,都可以達到目的;三、手段,人類還在摸索與學習,要看是否達到目的。這裏的「手段」,也就是耳邊的「民主」。目前在香港,要認識中國,也許這是一個起點。要看現在的中國民眾,是如何生活的?社會是怎樣的?民眾是怎樣的心情?才能觀察到:「治」 的目的是否正在實現?才有可能對「治」的手段下任何判斷。

「平天下」。古代有征服天下,包括拓闊疆土,包圍國土,抵禦外侮的意思;當然也有「普天樂土」的隱義。今天來說,應該是「全球公民」的意識。雖然,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的結果,有福有禍;有受益者,也有受害者。

但是假如不純粹看國家強弱、興衰、得失作為標尺,人類的大規模流動、溝通與互動,已經是人類一個史無前例的大聯合。商業的互利、交通的發達、文化的交流、溝通的便利,已經打開了難以逆轉的局面。這個大局面,不會因為一時的地緣政治而消失殆盡,也不會因為政客們的偏狹擺弄而停頓。雖然Global Citizenship不絕於耳,在教育的層面其實還可以有更大的進取。對教育的挑戰,是如何在地緣政治的逆流中,超越政府之間的阻隔,在社會民眾之間建立友誼與信任。科技的發展,難以阻止這種努力。關鍵是要把這種努力,放進教育議程,並且形成全球的洪流。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