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
上周探討情意學習的定位,其實是探索了情意學習的目的和性質。筆者用的「情意學習」這個詞,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我們在香港看到遍地開花的種種努力,其實是包含了一些什麼呢?
目前香港出現的有關項目與活動,包括有名堂的與不帶名堂的,其實往往是互相交叉重疊的。比如說,「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在鼓勵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時候【圖】,就隱含着希望他們正面積極處理自己的情緒,養成正向的態度,因此也是「正向學習」(positive education)。
又如「品格教育」裏面着重的「尊重」、「愛」、「責任」,與許多學校自己發展出來的「關愛」、「感恩」、「禮」也是同樣素質的不同表述。不同的是,像「品格教育」,是消化了國際上的同類項目,衍生出在適合香港的框架與行得通的途徑。
又如兩位年輕人開創的Just Feel(NGO),倡行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nons),就採用了許多讓學生認識自己情緒的辦法,作為切入點;這與施行正向教育的許多學校,做法基本一樣。背後的理念,也有同理心、同情心。
情意的學習:交叉、重疊、互補
最近接觸到一個NGO,在學校引入fact-check,背後的理念,卻是同理心。認為破碎與虛假的訊息,造成小圈子偏見與不必要的衝突;使社會充滿敵意、非理性。這是把情意學習,融入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近年提倡的數碼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就是認真地把情意的元素,引入到學生的虛擬世界社會──和諧相處;避免仇恨,避免武器化;保護自己……。
有些國際上盛行的,如「正向教育」、「學生福祉」(Student Wellness)、「成長心態」,由於始創者善於把方向演繹為層次分明的理論,再進一步轉移為可供施行的具體步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因為符合了大面積的教育工作者的心願──有層次與步驟,可以依循。而善於吸收國際營養的香港,更加是甘之如飴,幾乎是無條件接受。因此,筆者在國外聽得到的有關項目,幾乎都在香港能夠看到。這也是香港可愛的地方。
這種接受,其可喜的一面,是很快就在只講成績的傳統框架裏面,打開缺口,為情意教育開拓了空間。但也有潛在的隱憂,就是可能把本來是生動靈活的、生活化的學習,理解為「罐頭式」的具體步驟與指標;這就容易把外地開發出來的理論,變成了固化的程序,不自覺地套在香港的現實上面。
心中有別人︰自律、感恩、共享、關愛
現在流行的「學生福祉」、「正向教育」、「成長心態」,都有「罐頭式」的步驟與指標,有時候甚至演變成研究者的量化工具。不過,大多數的學校、教師、機構,都經過不少的努力,囫圇吞棗的是極少數。
這裏把看得到的情意學習,嘗試做一點層次的分析。
第一層:自律。現在人們一聽到「自律」就心裏發毛,聯想到政治管制。其實,任何社會,尤其是法治社會,生活的正常運作,就是靠民眾自覺的遵守社會共識的基本準則(包括法律),而不是靠管制、靠懲罰。或者說,嚴刑峻法,只是針對極少數不能自律的人。最容易明白的是人人都遵守的交通規則;另外就是香港人對戴口罩的觀念。同理,學校應該是培養自律的起點,也就是自覺遵守群體的準則。這種培養,不是靠記缺點、扣conduct mark。不是對學生訓示「你應該」,而是培養學生因為「我應該」而自豪。
第二層:感恩。也就是把個人放在群體裏面,明白自己的存在,有賴於許多人對自己的貢獻。自己的成長,是由於許多人的努力;自然包括父母與老師;但也不要忘記感謝家中的菲律賓、印尼姐姐。這也是經常出現的「權利與義務」概念的基本點。看到有些社會「My body, my choice」的抗拒接種疫苗,不禁嘆息。人類的生活,是在自然界的擁抱下才有的,因此要學會欣賞大自然、愛護大自然。有基督教信仰的,還會認為都是上主的恩賜。
第三層:共享。明白社會的資源,是大家共有的;不分享而獨佔,是霸佔了其他人的份兒。個人的喜怒哀樂,也是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的。對別人的同情心、同理心,都出於「感同身受」的共享心態。共享也包括寬恕、包容、友誼、和諧,不會輕易把差異當成敵意,不會輕易讓不快與憤怒演變成仇恨。社會的發展,共享的概念將會愈來愈成為社會形態。
第四層:關愛。這是感恩的對面,自己應該對周圍的人有貢獻。所謂周圍的人,是隨着學生的年齡、社會、境遇而逐漸擴大──家庭、同輩、學校、社區、社會、國家、世界。這也是情意學習逐步深化的重要起點。關愛,不只是行動、行為,而是心中的牽掛。關愛也不是施捨,而是共享的深化。
以上四項,也許是屬於個人的素養,幼兒的年代,就應該打下基礎。這些情意的基礎,不會一勞永逸,在學生年代的各個階段,在未來的一生中,都會經受不少的衝擊、磨練和誘惑。但是沒有這個基礎,就容易變成沒有原則的人,容易在個人與群體之間、公與私之間、付出與收益之間,搖擺飄忽。中學畢業禮上常聽到的「做人的道理」,大概就是如此。前述的「品格教育」,也大致是在做這個工夫。
不斷向前進:樂觀、堅毅、自省
以下的幾層,則也許在進入實質性的群體生活──如學校、工作機構──比較容易體現。
第五層:樂觀。這也許是「正向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成長心態」的核心。樂觀的養成,關鍵在希望──對未來、對世界、對社會、對別人、對自己抱有希望。有了希望,才會相信凡事總有出路,才會積極去尋找方案;才會在不快之中,不致絕望;才不會純粹的怪責與埋怨,而從自己出發尋找前路。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
第六層:堅毅。這也許是樂觀的具體化。堅毅,消極來說,是不屈不撓,可以在失敗跌倒時,咬緊牙關,衝破困難,重新出發。積極來說,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原則、目標,不斷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新常態下,堅毅也包括隨時準備面對變幻莫測的環境,隨時準備駕馭風浪;迎接挑戰、擁抱挑戰;不斷尋找新契機、不斷開創新窗口,不斷開闢新天地。
第七層:自省。這也是情意學習的關鍵。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除了與外界的環境、與周圍的人們周旋,還要與自己容易出現的慣性搏鬥。在人的一生中,總有成敗起伏,每一個時刻都提醒自己,反思、反省,才能「勝不驕,敗不餒」。也就是不斷打破自己的慣性,不斷創造自己的新常態。我們面對的社會,不斷更新。一貫行之有效的思維與習慣,迅速變得陳舊過時;因為過去的,已經不存在。但同時,未來的,還在形成,因而契機無窮,天地寬廣。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改變自己,尤其是改變自己的思維。
這是目前筆者能夠想得到的。讀者也許有更多的方面、更新的想法。這裏是真心的拋磚引玉。讀者也會發覺,以上的方方面面,其實是互相滲透呼應的。
讀者也許會注意到,上述的陳述,與我們常見的「軟能力」,不太一樣。上面這些,裏面也許牽涉能力,但是恐怕更重要的是心態,是情感!比如說「關愛」。有沒有能力與方法去關愛別人是一回事;有沒有關愛之心,是另外一回事。在學校來說,絕對不是上幾堂課,講一講道理,就能「學會」;而是需要在學校生活中,校長和教師作為這些情意的模範;在設計的活動中,包括在學科的學習中,體現這些情意。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成長。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揭開「哲學政治經濟」的神秘面紗 |
上一篇: | 政府銀彈攻勢鼓勵公僕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