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本周暫時打斷過去數月有關社會文化的討論。這個標題,隱含着教育界目前大家都關注的話題:「殺校」!這兩個字,用得很不恰當。完全是負面的語氣,把解決問題的方案,表達為打擊的態勢,對任何一方面都沒有好處。
基本原因,是學生人數減少了。道聽途說,全港總計會因此有超過2000個學位過剩。學生減少,認為是學生「短缺」,此其一。學生少了,因此學位「過剩」,此其二。學位過剩,因此一些學校要停辦,否則會「浪費」資源,此其三。這三個環節,其實都並不一定有邏輯關係;其中的因果,也許有了1990年代「殺校」的先例,於是成為順理成章是假設。
學生減少了,為什麼就是「短缺」?因為疫情,遊客少了,因此顧客「短缺」,商店生意因此少了。醫院,病人多了,醫護人員忙不過來,那也是「短缺」。投資的人少了,我們說資金「短缺」。因為供應鏈不繼,造成機械配件「短缺」。這些因為「短缺」,造成某種損失;因此不是好事。學生少了,為什麼說是「短缺」?造成了什麼損失?為什麼一定是壞事?可否變成好事?
過剩浪費 是耶非耶
為什麼學位會「過剩」?「過剩」可以是好事,例如傳統的農村,有餘糧才是真正的豐足,也就是要「過剩」。過剩也可以是壞事,例如早期的市場經濟,可以因為生產「過剩」而釀成經濟危機,不是有倒掉「過剩」的牛奶、毀掉「過剩」的產品的先例嗎?至今,也會因為石油生產「過剩」而出現恐慌。但這些危機與恐慌,都是經濟上價格下跌引起的壞事。再者,現在的消費品,早就過量生產,一個人擁有幾十雙、幾百雙鞋子,算不算「過剩」?為什麼我們不擔心?我們反而會說,這是生活質素的提高。對了,因為這些消費品,是在不斷地更新市場,也可以說是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素。
進一步想一想,假如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不斷增加,又或者病人減少,我們會擔心病人「短缺」、病床「過剩」、醫護人員「過剩」嗎?不會,我們只會因而期望有更高素質的醫療服務。我們會覺得醫院在「浪費」病床嗎?會因此而研究關閉醫院嗎?同理,學位「過剩」會造成什麼危機?什麼恐慌?而要關閉學校?
學生過少、學位過剩,就要關閉學校,那是有一個比較曲折的邏輯。基本上是按照規例,按學生人頭撥款、按班撥款。假如學生少了,那麼原來給一定數目學生的資源,就會讓較少的學生使用了。照規例來說,就是資源「浪費」了。於是要關閉會浪費資源的學校,是為「殺校」。
假如真的是從「浪費」的角度考慮問題,其實還有許多種可能方案;但是如上述,也許是由於1990年代的先例,就自然而然認為關閉學校是當然的方案,也會不作他想,認定是唯一的方案。近日與一些資深的教育界人士談起,就可以有許多另類的方案。以後詳細介紹。
綜合以上,對於學生人數下降,應該有一個總體的理念,一個遠景目標,也應該把目前的措施,與這些理念及目標銜接。
教育寶藏 懇請珍惜
理念,是教育如何定位。數年前,曾經聽過一位前高官說:香港一直以來,即使是財政出現困難,從來沒有減少在教育方面的資源。現在,教育還是不是政府的優先項目?不論對香港的教育抱什麼觀點,教育必然也必須是香港發展的關鍵環節。任何輕視甚至仇視教育的觀點,不會為香港帶來任何好處。假如認為教育有任何缺點和弱點,應該細心研究,但更加要重視發展教育。香港教育裏面蘊藏的豐富資源,是香港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寶藏。如何讓這些資源,在新時代發揮新的作用,應該是香港認真考慮的。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學生人數下降,就純粹按照規例限定的公式,純粹從財政出發,認定教育資源「過剩」,因而把減少學校數目,作為教育發展的目標。這樣做,只有把香港的教育,看成是完成公務行政的一個部門;就會回到1960年代的思維,認為教育只是一種消耗(而不是投資);就會把香港辛苦累積下來的教育寶藏,全面否定。若不小心,就會應了「攬炒」的咒語。
現實對香港的挑戰,剛好相反。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個人前途的變幻莫測,也許比中國內地更厲害;加上香港人與世界各地的無障礙來往,加上香港更容易捲入國際經濟和政治的漩渦,香港的下一代,必須有很強的裝備,才能迎接未來,也才能完成香港的使命。千萬不能在這關頭,反而廢了香港教育的武功。
過去兩年的動亂與疫情,香港斷續停課近18個月,堪稱世界最長。而在香港教師身上煥發出來的智慧與勇氣、正能量與使命感,老實說,很少其他社會可以比擬。他們身上蘊藏的專業能量,難以估量。千萬不要把香港的教師,當成是簡單的僱員,看成只是薪金表上的一個數字,當成是可以隨時揮之即去的兵丁。
然而,疫情在世界各地引發的最大教育關注,是社會公平。很多社會,包括發達的經濟體,一大片的地區,學生無法上網;有不少社會,學生上網只有手機。這在中國內地,卻不成為問題,互聯網在農村的覆蓋率,96%。在香港,問題不太嚴重,但最近有團體的調查,就發覺還有學生,因為家庭環境,無法有效地上課;香港如此富裕的社會,有點說不過去。
教育資源 重心下移
在在說明,在不遠的將來,為了學生有公平的學習機會,資源投放的重心,將會從學校層面,下降到個人層面。目前的教育資源,是保證學校享有充分而均等的資源;未來則要保證每名學生享有充分而均等的資源。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資源策略變革。資源的重心下降,必然需要社會有更大的資源投放。這也可以說是教育層面的「扶貧」。在這種情勢下,反而去着意減少或者凍結教育資源,將會是非常不智。
從眼前來說,是否需要急急忙忙就定下關閉學校的「大計」。可否就與很不如意的「浪費」,「共存」一陣,強忍一時,觀察一兩年,在這段時間裏摸索前進的新方向。
在這段時間裏面,可以定出一個大方向,鼓勵民間設計和嘗試在學生人數下降的情況下,如何最有效地運用有限的資源,又或者尋找和開創新資源。就讓民間百花齊放,說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種種方案中,也不排除關閉學校,但那卻必須用專業眼光,充分研究和評估,決定學校的去留,才不致真正「浪費」了寶貴的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上一輪的「殺校」,不求上進、平庸度日的學校已經寥寥可數。假如真的是學校太多,也是去蕪存菁的好機會;不過影響學校收生的因素很多,影響學生表現的因素也很多。這些因素,有些不是學校可以控制的,有些是地域環境的必然,也有些是刻意在弱勢社區辦學的。這些複雜的因素,正是香港辦學的多元特色。千萬不能只靠表面的數字指標,就不問情由一刀切。比如說,有些學校,地處偏僻,學生很少,但是辦得非常有心思,就不應該純粹靠數字指標而決定去留。希望不要再糾纏在小班的好壞,為何不思考「小校」的優勢。Bill Gates就曾經投入大量資源,刻意塑造「小校」。
以上是筆者一貫的觀察,只不過在此學生人數劇減的情景下,假如看不到教育的必由前路,可以葬送香港教育,葬送香港的下一代。
香港的教師,經歷了動亂和疫情,依然不暇地為下一代而努力;不像很多社會,香港的學校體系沒有崩潰,我們應該感恩。希望教師的韌性能夠得到到承認、尊重和珍惜。也希望各方面都以正向的態度對待未來。最不應該的,是拿教育開刀。優先開創教育新境界,是全球的方向,中國更是如此;香港如何自處?(待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由生科融資中心到生科創新高地 |
上一篇: | 夫妻檔不影響仕途 鄧以海前程惹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