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
首先要向讀者致歉,上周柏拉圖的Allegory of the Cave,應該是「山洞寓言」,而非「預言」,諧音所誤也。
柏拉圖的寓言,其精辟之處,在於沒有怪責把影子當成實物,因為他們沒有另類的經歷。這既符合今天跨文化認識之現實,也符合人腦通過經歷而形成知識的現實。
不過,柏拉圖的寓言,是帶批判性的,顯然洞中人對影子的認識客觀上是錯誤的──影子並非實物。那是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被他們的環境局限了;他們對影子的認識──影子就是「實物」,只能說是因有限見識而引致的「偏見」。與不承認文化差異的「偏見」有所不同。
柏拉圖寓言中洞中人不信出洞回來者的解釋,雖然可以理解,卻也變得愚昧。他們的愚昧,不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見過影子的真相,而是他們長期在洞中生活,對事物只有唯一的一種解釋,根本沒有準備有另類的解釋。這在今天,彷彿也頗有實際意義。以後有機會再談。
本文嘗試分析有關「科舉」的基本假設。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科舉本身的基本假設,另一個是我們後世對科舉的基本假設,兩者互相滲透。
下面是筆者的分析,順帶嘗試看看對現世的影響,好的與壞的。
假設之一:科舉是古代的教育。筆者不敢苟同,認為是一種誤會。科舉一般認為始於公元587年(隋朝),1905年(末清)結束,歷時1318年。那是一個選拔文官的制度,基本設計是擇優,並不是教育。不過因為選拔的方法,需要讀書、寫文章,因此很容易被看成是教育。
科舉的目的,不在於推廣讀書與寫作,不在於讓更多的人擁有更多的學問,而在於有一個服眾的手段;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讓擇優選拔有充分的認受性。
讀書至上 輕視實踐
至於因為科舉,而導致文字與文化的傳承,也可以解釋今天華人對教育的重視,是今天許多其他社會羨慕的,那是將錯就錯的良性副作用。
假設之二:「讀書」是唯一的社會上升之途。古代的行業排序,是「士、農、工、商」。「士」是排頭的。在古代社會,讀書人是高尚的,即使是窮書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士、仕」是一條通道。不是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嗎?的確,在古代,這是一條上升之途:(一)可望也可即,(二)幾乎是唯一的上升之途。
今天,很多家長,仍然把讀書看成是孩子上升的唯一途徑,仍然有不少的農村家長,把升學看成是「跳出農村」的唯一出路(雖則近年青年選擇回鄉創業的漸多)。
今天雖然沒有了狀元、進士,學歷仍然是家長追求的幾乎唯一目標,在某些華人社會,學歷與證書,依然是機構聘任的主要根據。
重視讀書,輕視實踐,那是中國教育的傳統之一。看重腦力勞動,看輕體力勞動,也很難說與科舉無關。
假設之三:社會是一座金字塔。這有幾層意思。一、上升的路是一條直路,但只有一條;門生不作他想。二、頂尖只有一個狀元,卻可以牽引全國的門生。三、達到了尖頂,其報酬會是無與倫比的:「拜為宰相,招為駙馬」,那是所有的民間故事敍述的美好遠景。
假設之四:成功的願景是公私兩利的。科舉的最佳結局,是一方面「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加在個人身上,但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償「治國,平天下」的「宏願」。
因此,所有戲曲的歡愉結局,都是高中狀元的,衣錦榮歸。那是個人在科舉體系裏面的最高境界。今天有些社會,把當選、當官當成是個人牟取名利的途徑(如美國),又或者另外一些社會要求官員忍受個人的損失以服務社會(如北歐),都很不一樣。在中國內地,解放初期的期望個人犧牲為國家,與開放改革初期的官員忙於牟私利,也很不一樣。科舉,是封建社會當時解決公私矛盾的一種設計。當然,此一時,彼一時,不可同日而語。
應試文化 科舉禍首
假設之五:考試是精簡而神聖的。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考試之鄉」。用考試作為甄選的手段,是中國的絕妙發明。
考試這種手段,有不少特點:(一)目標明確;(二)步驟清晰;(三)過程透明;(四)機制簡單。但是除了考試本身,由一個考試牽動的整個體系,其優勢難以有其他體系匹比。
考試也是非常嚴厲的。筆者曾經在四川閬中參觀過當地的貢院,也就是考試院。裏面有一個關於考試作弊的展覽館,除了展出種種挖空心思的作弊方法以外,還有模仿五花大綁押解作弊門生的場景。即使在貪污泛濫的年代,考試作弊也只是間有所聞,往往是轟動全社會;像印度那種考場外牆爬滿作弊家長的情景,在中國是不可思議的。我的內地朋友說,考試是「高壓線」,碰不得。
考試的嚴厲,是保護了考試的尊嚴與認受性,神聖不可冒犯。說得徹底一點,這是中國古代封建朝代得以一條脊椎。吸引了千千萬萬的有識之士,為之而死心塌地奉獻終生。
但是,一千多年以來對考試的尊敬,也是今天「應試教育」在華人社會陰魂不息的禍根。人們對考試,還帶有許多善意的闡釋,說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不考試,怎麼知道學生學了什麼?」)說是為了社會公平(「沒有了考試,就沒有了客觀的努力標準,弱勢家庭的孩子就吃虧」)。都是假設了考試的存在,不會去想像沒有考試的社會。
不論貧富 頌揚勤奮
假設之六:科舉,基本上是門生個人努力的過程。不需要有類似學校的訓練機構(私塾是少數富人才擁有);基本上不需要教師,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體制(我們不是天天在嚮往學生主動學習嗎);需要讀的是家家都可以用有的、並不昂貴的書籍……等等。假如把科舉真的當成是一個教育體系,那將會是最省錢的一個教育體系。
而個人努力的動機,則完全是外在驅動,就是為了功名。這也造就了後世以外在驅動為主的「好學」文化。
假設之七:着重努力,頌揚勤奮。這就回到先天與後天的話題。科舉的一個特點,是永不言敗,也就是沒有永遠的淘汰,永遠可以再試。
終生不渝誓要成功的老年門生,比比皆是。有記載的最老的門生,是清朝的陳雲,103歲還在考,被道光皇帝發現,賜了他一個虛銜,類似今天的Hon Degree。
有關科舉的古代故事,都是讚頌在惡劣的環境下,門生如何經過奮鬥,懸樑、刺股、借光,「十年寒窗」,結果是「金榜題名」。
戲曲裏面,假如出來亮相的是一位衣着毫不光鮮的書生,那結局一定是名成利就。要說中國傳統的英雄是什麼,其實是書生。在美國教書,談起中國成語「勤能補拙」,學生都笑了,說「這怎麼可能?」但中國人對此是非常認真的。這也與中國文化中的崇尚勤奮,互相呼應。
但也因此,長期以來,人們相信科舉是公平的,因為人們相信它與門生的家庭出身與環境沒有關係,反正能夠勤奮努力的人,都能夠成功。起碼人們是這樣相信的。
事實上,家境清貧而又在科舉制度中成功的,的確有很多的例子。
假設之八:考試能夠選出精英。然而,考試成功的,是否就是精采的人物?近日收到網上傳來的兩張名單。名單A都不認識,卻都是狀元;名單B都是名人,沒有一個科舉高中。
可以設想,應考時的門生,腦子裏想的,是如何贏得「上面」的青睞,說穿了是揣摩上意。今天,學生考試,也不在乎發表意見,也不會儍乎乎地講究創新;目的只有一個,取得高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同情是感性 政治要理性 |
上一篇: | 刺警案提高戒備 金鐘水馬陣難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