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3月31日

許劍昭

不容「私隱」蔭蔽虐殺幼童

呻呻童吟,愴愴我心!

假如透過窗戶,經常從近鄰,傳來似是同一孩童淒厲痛嚎的聲音。你會(A)向鄰居了解,或即使不確定哀號來自哪個單位,也將這情況告知屋宇管理員;還是(B)因某些顧慮、避忌,例如被反斥干涉別人家事、被反控侵犯他人私隱,最終置之不理?

假如在聚會中,發現親友以超出常理的程度虐打孩子,在勸告後被斷絕來往。你會(A)將此事告知社會福利機構;還是(B)因某些顧忌,最終置之不理?

假如在學校,發現一位學生經常有異乎尋常的傷痕或飢餓,向其家長詢問、勸告後沒有改善,不久之後更退學。你會(A)將此事轉介教育局或社福組織;還是(B)因某些顧忌最終置之不理?

在案件編號:HCCC 28/2020的虐殺女童案,所有第三者都選擇了上述的(B)項。

施虐者就這樣過五關、斬六將,把一名本來是「好開心、好鍾意同人玩嘅小朋友」,變成「經常合埋口唔出聲,好靜唔多說話嘅小朋友……亦變得常問老師索取食物……」經長期捱飢、抵渴、綁跪、頭撞天花、被「打得好甘」,變成「失禁,甚至吃自己的糞便、喝胞兄的尿……」最後「去世時胸腺已萎縮至只有5克……而同齡小童的胸腺應重20至40克……大大影響死者的免疫力」。

閱案咽咽,握拳抖抖!

我確信有正向思維的人不會虐待兒童,認為香港有足夠的相關法律及兒童保護組織,也肯定教師、社工願意盡可能照顧稚孩。

那到底,是何人何物阻礙他們制止虐兒的進程?是什麼觀念壓抑我們中斷虐兒的動力?誰有這麼大的本事,把阻止虐兒的社會屏障一個接一個碎成豆腐渣,倒進街渠?

此現象的成因也許很多,但首先要了解保護「舉報者身份」的不是私隱(privacy),而是「身份保密」(confidentiality);其次是讓篇幅有限的本文集中討論私隱此題目。

2020年12月,歐盟推動一項保護互聯網用戶的所謂私隱新政策,激發眾多保護兒童機構的憤怒,因為它禁止互聯網公司運行檢查不雅兒童圖像的自動程式系統,也限制向執法機構舉報涉嫌犯罪行為。專家估計,從互聯網公司轉介到執法機構的報告可能會減少70%。相關參考的數據是,美國失蹤與受虐兒童國家中心在2019年收到來自互聯網公司近1700萬份舉報,當中包括在歐洲活動的潛在施虐者及受害者的警報。

「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禮記︰大學.三》」。

文藝復興時代《百科全書》編輯狄德羅(Diderot 1713-84)的小說《拉摩的姪兒》,把一個在別人面前表現良好,但私下滿腦子在想怎樣利用不當詭計,從富貴人家獲益的年輕人,寫得入木三分;閱後使人毛骨悚然。

古羅馬時期,人們已能確定家宅為私產,但相信人生遊走於家門內外(拉丁文domi forisque);家庭及私人生活(Domus)與公開活動(forum)之間,是一個難以分割的連續體(Continuum)。除了閨房之樂,沒什麼須要隱蔽。羅馬共和執政官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43)更認為,坦蕩讓公眾知道一個人能妥善照顧父母妻兒,是一種榮譽。

迄二十世紀末,古今中外重視光明磊落的人,對私、秘、獨、隱通常不予好評,甚者視為歪惡的溫床。

八十年代香港廉政公署,鼓勵市民舉報貪污的口號是「廉署保密,密密實實」,而非「私私隱隱」。九十年代,關於身份證號碼、銀行賬號、家庭住址等的保密,一般稱為保護個人資料(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近二十年,陷入病態的極端個人主義鼓吹者,張開私隱大傘,把本質根本與之不同的身份保密及保護個人資料,置於其下,混淆視聽;將私隱正面化,甚至升級成神聖不可侵犯的道德地位。

他們更不斷擴闊蔭蔽範圍,在食客如鯽的飯館用膳、熙來攘往的大街漫步、車水馬龍的道路駕駛,竟然也要求私隱。「智慧燈柱」被非法鋸斷後,相關官員在私隱霸權的恐嚇之下,要荒誕地退縮。

官民活在私隱霸權的陰影下,不敢按需要採取合情、合理、合法的舉報行動,擔憂觸犯私隱規條,承擔被指所謂失德的尷尬後果。

在蔭蔽範圍進行真正不道德行為(例如開小差、偷情、虐兒、家暴)的人,反而聲大氣粗,形成一種不敢查問他人可疑行為的社會氛圍,挺身而出者少、息事寧人者多。

防止虐待兒童會公布2019至2020年度,收到1142宗舉報及諮詢。當中144宗為懷疑虐兒,涉及174名兒童,半數為3至5歲,年齡0至2歲的有19人;64宗涉及身體虐待、23宗涉性侵犯、15宗心理虐待、19宗疏忽照顧。

2019年申訴專員建議,研究立法強制市民通報任何懷疑虐兒案件的可行性。2020年前律政司檢控專員江樂士建議,透過法律強制市民遇上任何懷疑虐兒個案,必須向執法機關或社福團體通報。

強制市民舉報實際上困難重重,也有惡意誣告的擔憂。事不宜遲,本文建議有二。

一是在防止虐待兒童會與物業管理公司和學校之間,建立更緊密的網絡。於適當的指引、轉介者身份的保密下,角色較中立的物業管理員、幼園及小學教師,可被鼓勵勇於舉報任何可疑事故。

曾有朋友遷入新居後,常聞孩子怪聲,向管理員反映時,得知某鄰居孩子患痙攣,因絞痛而喊叫。熟悉住戶的管理員有助轉介可疑個案,尤其是尚未入學的幼兒。

另一是擯棄西方社會的私隱病態,重拾、教化光明磊落的美德,拆除、粉碎鬼鬼祟祟的庇盾。先把私隱公署改成單純的個人資料保護公署,並將虐殺女童案加入歷史博物館的展示資料,因為這是香港社會永遠無法洗刷的污點。

哀哀兒淚,漆漆史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