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年僅26歲的南韓女星宋柔靜早前逝世,縱然其經理人公司沒有公布死因,惟網上有猜測她死於自殺。南韓藝人自殺的案例一向深受社會大眾關注,也成為世界衞生組織所倡導的防止自殺模仿之重要公共衞生議題。南韓自殺率每10萬人中有26.6人,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最為嚴重,相比香港每10萬人中有12人高於120%。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與南韓防止自殺研究學者共同發表了不少學術文章以了解箇中原因,當有著名演藝界人士自殺時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在短期內的模仿效應,再加上媒體的報道,特別對與逝者年齡相近或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追隨者影響最大。
到底在紙醉金迷的南韓演藝圈背後,是什麼因素把這些年輕的藝人一個個推上絕路?自九十年代起,南韓政府積極推動文化產業,根據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和南韓文化產業振興院發表的報告,2019年南韓文創產業銷售額預估值達125.4萬億韓圜(約8.65億港元),當中包括現時風靡全球的南韓影視娛樂及南韓流行音樂(K-POP)。看似前途無限的南韓演藝事業,讓不少年輕人為之傾倒,憧憬自己有一天能像人氣組合防彈少年團(BTS)般走向國際,成為美國NBC著名節目The Today Show的嘉賓,然而要在南韓成功出道成為當紅藝人,過程並不容易。
在K-POP文化中,有一項叫練習生的制度。想要成為出道偶像,年輕人必須先通過藝能公司的選拔,成為「練習生」,接受嚴格的唱歌、跳舞等才藝訓練,以及飲食、體態等各方面的管理,務求從內到外打造出「完美的偶像」。而只有在練習生之中脫穎而出的人才能正式出道,當中有些人花上好幾年,甚至十年才能獲得出道機會,花光青春卻苦等不到一個機會的年輕人,多不勝數。
正式出道之後,要在芸芸藝人中突圍而出取得成績又是另一個課題,光是讓大眾記住你的長相和名字可能已是艱巨的挑戰,及後要面對的是在演藝圈中如何「生存」──藝人要是沒了人氣,便會漸漸失去在鏡頭前出現的機會,藝能公司不再投放資源在其身上,最終只能變回普通大眾。另一方面,成為公眾人物後,鏡頭前後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被大眾看在眼內,被評頭論足,受盡網絡上毫不留情的抨擊。事實上,過往亦有不少南韓藝人因為遭到網絡欺凌而輕生,像f(x)前成員雪莉、KARA前成員具荷拉等,都是在二十多歲的芳齡就結束了寶貴的生命。
成為巨星之路滿是荊棘,藝人們長期處於高壓的環境下,難免會出現負面情緒,尤其是努力過後所得到的回報與期望中的有所落差,可能會產生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失去目標和方向。南韓演員朴真熙在其2009年的碩士畢業論文中,調查了260名南韓藝人,發現近四成受訪藝人表示受抑鬱症或情緒問題困擾,當中約四成更曾有過自殺的意念,文章亦指出網絡上的惡意留言,欠缺私隱,對前景感到不安等都是造成受訪者情緒困擾的成因。
藝人的身份使得他們尋找協助談何容易,鎂光燈背後的苦澀辛酸又有多少人明白。然而,長時間拉緊的橡皮筋也總會斷,藝人們亦應該適當給予自己喘息的空間,照顧自己的身心需要,學會自我關懷,善待自己,無論是誰都難免會有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面對失敗時,少一點批評,多一點肯定自己的付出和能力,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亦不要害怕尋求情緒支援和協助,求助不是軟弱的行為,並不需要一個人去面對。
最近筆者有機會參與一個小學的分享會,當中談到人生意義時,一些年少的同學希望成為明星或是網上KOL等公眾人物,筆者在此亦想與讀者分享,不論目標為何,認識個人的長短處,肯定自己的自我價值,學習欣賞和感恩,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會是終身受用。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對藝人、對自己,不妨也少一點批判,多一點欣賞。
葉兆輝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關鎧淇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課程發展主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爛芯 |
上一篇: | 國民黨能否「少康中興」關鍵在三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