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瀏覽歷史記錄的屏幕,往往有一瞬間的場景令人震撼。50年前的1970年12月7日,德國聯邦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1913-1992)訪問波蘭華沙,向猶太人紀念碑獻花時突然下跪,就是令全球震撼的場景。他釋放了為「祖國」德國向被侵略的波蘭贖罪之訊號,表達對受傷害波蘭人的歉意。
這就是儒家經典《中庸》描寫的「天下至誠」的形象,突顯勃蘭特的政治胸懷:「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紅二代話題 讚華沙一跪
西方媒體有紀念的文章。德國之聲的〈華沙之跪:勃蘭特50年前的驚世一跪〉,稱「下跪請罪而成為永恒的瞬間」。曾留學德國的作家廖天琪,在華文網絡發表的〈五十年前那一跪〉,說:「華沙一跪,為勃蘭特贏得了世界的掌聲和次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華沙一跪」背後的歷史事件是:1939年8月,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9月,德軍侵略波蘭,與蘇軍瓜分波蘭。1940年,希特拉在波蘭西南部的奧斯威辛(靠近斯洛伐克)設集中營,在華沙設猶太人隔離區,大量關押猶太人,許多人被殺害。勃蘭特的「華沙一跪」,主要是向兩處死難者亡魂贖罪。
這一跪,發生於共產黨執政的波蘭。在波共和蘇共封鎖訊息之下,波蘭人知情的並不多,但在全球有轟動效應。
恰巧毛文革「揭開序幕」(1965年11月10日刊姚文元清算《海瑞罷官》文)55周年,各地的網絡平台和微博,也有「華沙一跪」和「反思文革」的話題。
中國選舉與治理網較早前重刊紅二代馬曉力的〈反思文革,記取教訓〉,對「華沙一跪」頗為感慨,說這一跪「沒有使德國受辱和失去尊嚴,反而使整個德意志民族從此站起來了」。
馬曉力又說:「很佩服德意志民族對待法西斯納粹和國家社會主義的反思態度。德國是個出哲學家、十分理性的國度,……二戰以後,他們幾乎全民族都在反思。」
北京學者雷頤重刊的舊文〈抵抗遺忘,心靈才能不在黑暗中行走〉,提到1933年的希特拉,為了「統一思想」而在柏林市中心焚書;1995年,柏林市政府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建造了圖書館紀念碑,以警示焚書之惡。雷頤說:「警醒後人千萬不要忘記這象徵專制、愚昧和自己民族恥辱的歷史一幕。」
希特拉極權 毛文革暴力
還有些文章,既議論希特拉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極權主義,又聯想毛時代(1949-1976)特別是毛文革時段(1966-1976),提到暴力主義的恐怖、文化專制主義的摧殘。
毛的大躍進(1958-1960)、全民煉鋼(土法上馬)和人民公社運動,是脫離現實、勞民傷財的極左折騰,加劇幹部的「五風」(浮誇風、共產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風),導致5年(1958-1962)大饑荒,餓死者超過3000萬。
毛文革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清理階級隊伍」和鬥爭走資派,亦造成社會恐怖,被編造為階級敵人遭到關、管、殺的數量甚大。
第一代的葉劍英透露,10年間受害者上億人,佔9億人的九分之一。他說,人民為「10年內亂」付出了「血的代價」,「要認真總結這個教訓」;他又說,毛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這絕不是偶然的」,「要以歷史為鑑」(《葉劍英年譜》,1211頁)。
毛從未公開承認大躍進、人民公社之錯失,不准提餓死人,更不會向民眾道歉。據解密檔案,彭德懷、胡耀邦曾在「內部場合」提到左禍,說「黨對不起人民」。但是,官方黨史教材一類的出版物,一直掩蓋餓死人的事實。
胡繩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1991),只提到1960年的總人口「比上一年減少1000萬」(381頁),並無「餓死人」3字。
北京的思考群「拒絕遺忘」。他們議論「華沙一跪」,自不免呼籲反思毛文革和極權主義。
馬曉力的〈反思文革,記取教訓〉,認為毛文革中充當「瘋狂的打手」者,要說一聲道歉,「反思文革思維刻在我們身上的烙印」。她說,「那種盲目崇拜個人、迷信救世主的情緒,那種狂妄的法西斯的血統論,……那種崇尚武鬥、皮帶亂掄的暴民行為以及專制集權、思想傾向等等」,都應反思、清理。
呼籲要反思 防極左折騰
年長的外交史專家資中筠,早就發表〈德國法西斯的歷史教訓〉一文,網絡平台一再重刊。此文系統論析希特拉法西斯主義的特徵、極權主義手段。
她說,希特拉利用謊言、威逼利誘、陰謀詭計得勢;上台後,「焚書坑儒、控制思想」,「教育清洗、培訓青年」,「破壞法治、干預司法」,「剝奪地方自治權、實現中央集權」,達致個人的極度集權。
她認為,了解法西斯主義可助理解毛文革。她說,許多特點兩者可對比,諸如「神化的領袖、失去理性的狂熱的群眾、盲目的信仰、任意加罪的敵人」。
當政者對歷史要有誠意,首先是尊重歷史事實,不扭曲真相或強制人們遺忘史實。希特拉、斯大林的極權主義之禍,毛式大躍進和毛文革對人民的傷害,是抹不掉的「存在」,要在反思中防範左禍再來,走向真正的法治之道,讓民眾有自由和人的安全感。
勃蘭特的「華沙一跪」,正是對歷史事實的尊重並以史為鑑,閃耀同情、關懷受害者的人性光環。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譴責暴力 |
上一篇: | 陳振英吳永嘉接棒 監警會換人不換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