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
一、
不管導因是「疫情」或美國「諸多留難、多方封殺」,香港經濟乏善足陳,已是眾所周知的現實,而中環地王遲遲不招標(請讀謝偉銓議員刊昨天本報的鴻文)、特別是原定七月底「截標」的美領館壽山村道六幢海景宿舍仍乏買家,說明近百年來本港最罕有最珍貴的商品—土地——的市場需求殷切度已遜過去;本港土地有限,「地王」一寸難求,上述兩宗大買賣的「滯銷」,足以說明受內外政經衝擊,香港政經前景陰霾密布,物業投資熱度已降溫。可是,在這種令受「傳統智慧」規範者憂心忡忡的情形下,香港股市的表現卻虎虎生風,這是否說明物業投資在香港經濟舉足輕重的地位已不若從前?代之而起的是根在內地去不了華爾街的A股?
這個問題不易有比較接近現實的答案,那便如如今美國經濟嗚呼哀哉,華爾街卻炒味甚濃股價更與公司盈利背馳。這種在常人眼中不尋常的現象,同樣難解難分難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以最透明和可信的美國數據看,為了挽救受「武肺」摧殘的經濟(其實是,金融危機後十餘年,美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此際「疫情」突然來襲,而特朗普「志」不在此、「抗疫」三心二意,結果才令經濟癱瘓),當局無計可施,只能出諸印鈔票——向市場釋放流動性(liquidity,頭寸)一途。
統計顯示,在「武肺」成災前的二月,聯儲局的負債為四萬一千六百億(美元.下同),至七月底已是六萬九千五百億,即不足半年內「流動性」增加了近三萬億。三萬億是什麼「概念」,姑且勿論(因為筆者亦不清楚),但與○八年金融危機(海嘯)後聯儲局「增資」二萬多億比較,當前印刷鈔票的速度,令保守者心驚膽跳,自然不過。為了奪走選民將於十一月三日「行使」的手中一票,美國朝野兩黨均主張「大灑金錢」(目前爭持不下的主要是「注資」的時間跨度),聯儲局「資產」持續大幅增加,已無懸念。應該一提的是,饒是如此,迄七月底,聯儲局持有的國債只佔總負債百分之十強,比如英國、日本和歐盟央行的持債率依次為百分之三十、四十及約百分之十五,聯儲局仍有大量發債空間?!
粗略地看,聯儲局持續「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頭寸」,這批錢主要是理清了企業的負債及令失業者免受飢寒之苦(當中不少無餘資納租被迫露宿街頭),對經濟增長並無助力;在企業盈利方面,受惠的主要是少數高科技公司——蘋果和微軟因美國已下令「趕絕」內地相關企業而獲益不淺,亞馬遜的網上購物則因「少人出街」購物聚餐而得益。這類公司的股價固然因每股盈利上升而上揚,但那些「低端」企業利潤倒退但股價「照升」,又有什麼說得通的解釋?代表中小企的「羅素二千指數」(Russell 2000 Index),迄七月底,指數成份企業的虧損總額為十一億,去年同期盈利一百八十億(市面冷清蕭條於茲可見),可是,「疫情」初起的三月,該指數企於一千零六十點水平,但至八月十三日升近一千六百點……。對這種股價與股東收入不相稱的解釋,只能說是「量化寬鬆」之下有不少金錢直接間接流入富裕人士之手(昨天Wolf.com有特稿指六百名有錢人分享了四千三百四十六億「資助」的報道),而當中不少資金,受零息的「鼓勵」,部分進入股市部分購入實物作「對沖性投資」。這種資金流向,解釋了何以生意淡薄而股金價格雙飛的部分原因!
二、
去周五本報頭條新聞,報道華爾街「金融大鱷」索羅斯(G. Soros)和韋恩(B. Wien,黑石私人財富管理部門副主席)看淡金融市場,因為聯儲局過度「放水」,製造泡沫,後者(黑石管理的資金達五千七百餘億)還建議投資者買入黃金以「對沖美元下跌的風險」;韋恩之言猶在耳,「股神」畢非德的旗艦投資公司巴郡撒德威於第二季沽清及減持銀行股之餘,斥資約五億七千萬購入Barrick Gold(全球最大的金礦公司)二千多萬股。「股神」看好黃金,投資者側目!
關於金價,筆者不想多說,事實上,筆者「一早」看好金價,主因不外是鈔票增幅太快而已,而持此簡單看法的人,數不在少,在聯儲局頻頻「釋放流動性」入市場的環境下,金價真的升完可以再升;不過,世上沒有什麼可以抗拒地心吸力的東西,金價亦然,這是金價八月七日即日市創下二千零八十九元新高後急挫至一千八百七十四元(跌幅百分之十點三)的原因。
除了「銀紙太多」及利率近零大減持金成本之外,「金甲蟲」(此為七、八十年代的慣用詞,意為黃金大好友)看好金價的理由,有點頗為牽強,比如有專家認為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至七六年八月的金價熊市,金價從一百九十五點二五元反覆跌至一百零三點五元,跌幅百分之四十七;接着三年多的金價牛市,從七六年九月一路上升至一九八○年一月的八百七十五元,升幅幾近八倍,肯定已持有大量低價黃金的「金甲蟲」,因此「希望」金價會再見此高位,可能闖進盎斯美元價九千元的關口!對此筆者不敢相信,不過,建議已有黃金在手者,一見自己滿意的價位便應獲利回吐。
愛黃金及金礦,投資者常情,而「金甲蟲」同時看好金礦的理由,則頗為合理,此為過去約三年,由於石油價格下降(能源約開採成本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令開採黃金成本沒有上升,即每盎斯黃金的成本穩穩地企於八百美元水平,作最壞的估計,增至千元應是極限(假設油價不會大漲),這令目前千八、千九元金價的生產利潤甚厚,加上近年並無新增金礦加入競爭行列、成功金礦公司的股價因而可以看高一線。這也許正是「股神」棄銀(行股)入金(礦股)的根本原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陳志全朱凱廸料離隊 齊上齊落成泡影 |
上一篇: | 香港不宜倉卒推出健康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