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7月7日

陳嵩威

新冠疫情下新加坡大選

新加坡防疫失守,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約4.5萬人,每天仍有200宗左右新增病例。新加坡將於7月10日舉行第14屆大選,按照新加坡憲法,大選必須在2021年2月前舉行,那麼,為何執政黨要在新冠疫情仍未過去、經濟大萎縮的情況下舉行大選呢?

此次大選的議題和前兩屆基本一樣,只是在反對陣營這次多了一股從體制內分裂出來的勢力,由曾擔任26年國會議員的陳清木醫生和總理李顯龍的胞弟李顯揚領軍。兩位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所領導的新加坡進步黨為反對陣營添加了一股生力軍。

競選議題

大選的主要議題聚焦大量外籍勞工和技術人員在新加坡的問題。2011年的大選,因為這問題,使反對陣營大有斬獲,令國會議席增加至7席,得票率達40%,使長期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遭遇到空前挫折。

目前,大量外籍勞工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此次新冠肺炎確診者有99%是發生在外籍勞工的宿舍裏,因此,外籍勞工議題是本次反對陣營的競選主軸。其他議題有新加坡85%人口所居住的組屋產權問題,政府早前宣布組屋99年的產權到期時不會再被延續或更新。

此外,公積金制度的透明化議題,主權基金淡馬錫的透明度問題,淡馬錫主席新加坡第一夫人何晶的報酬,新加坡領導層薪資為世界最高,領導層養尊處優和普羅大眾脫節,言論自由,以及新加坡第一家庭中李顯龍和胞弟李顯揚與胞妹李瑋玲公開反目所帶來的影響。

選民板塊

長期以來,新加坡反對陣營的得票率在30%至40%之間。因反對陣營的政黨眾多,此次有12個之多,未能團結成一股力量,讓執政黨長期佔有國會議席90%以上,故此,任何執政黨在國會提出的法案都能無礙通過。

這也是反對陣營長期要求選民投票選出更多的反對黨議員進國會,以達到監督政府和讓意見多元化的目標。

新冠疫情令新加坡陷入自建國以來碰到的最大挑戰:一是防疫的失守,使新加坡成為區域內最多確診病患的國家。二是碰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估計今年經濟將收縮6%。疫情後的經濟新模式將嚴重影響新加坡目前的經濟模式,挑戰巨大。

儘管如此,目前卻是舉行大選的最佳時機,原因是每當國家有難時,人民的心態維穩會強過求變,會更團結在現政府的領導下。最近的南韓大選,執政黨及總統文在寅高票當選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新加坡的經濟危機會在多幾個月真正的顯露,那時民生問題會更加突顯。

第三,目前仍在新冠疫情管制期間,競選活動只能通過電視、網絡進行,反對陣營沒辦法像以往競選時的群眾大會上造勢,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挑起選民的激情。以往的大選,反對陣營的造勢活動,往往是人山人海,氣氛熱烈。

最後是人民經過了兩個多月的疫情阻斷措施後,人民普遍垂頭喪氣,對政治無感,情緒難以被鼓動。因此,有人認為這個時間舉行大選,對執政黨來說乃是最佳時機。

對反對陣營來說,不能舉行大規模造勢活動就難以製造強大的聲勢,而這次大選反對陣營冒出12個政黨,選民除了對兩個政黨有所認識之外,其他的連名字都未聽過。

新加坡目前最大反對黨工人黨的標杆領導劉程強、陳碩茂卻宣布引退,令人意想不到。接任者能不能挑起重任,備受關注。兩年前,鄰國馬來西亞的大選,反對陣營在經過10年的奮鬥,終於把被視為堅不可摧的執政黨推翻,而且表現出成熟的民主體制,政權交接順利,讓頗多的新加坡人民有所感觸。

日期考量

然而,不久就看到選前讓人無限憧憬、備受期望的反對陣營,在執政後,換了位置,馬上換了腦袋,政客們整天算計權謀,勾心鬥角,不惜搞分裂,挑動族群矛盾,對於選前慷慨激昂,聲嘶力竭要爭取的所謂人民的權力、公正、平等的口號,上位後變成逃避、推搪、甩鍋的言行,經濟方面則搞的一塌糊塗,結果不到兩年就垮台。

如今,面對國家的空前災難,一句不提新冠疫情及如何重振經濟問題,只在算計如何奪權,這情況頗令新加坡不少對反對黨原有憧憬和期望的人拋棄了幻想。

此外,是次新冠疫情讓全世界人民看到西方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的國家,面對新冠疫情的挑戰表現得荒腔走板。領導者則剛愎自用,對待疫情的態度,忙於甩鍋,推卸責任,罔顧民眾生命安危。國家社會面對災難挑戰時,缺乏以犧牲小我,群體利益為先的凝聚力,政黨之間則忙於惡鬥。

另一方面,高度集權國家如越南、中國則是此次防疫的模範生,因此,現在民眾普遍傾向於強大政府的執行能力多過對標榜自由、民主人權的口號。這些現象顯然有助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這次大選鞏固基本盤。

世代交棒

新加坡大選被譽為世界上最沉悶的大選,因為未戰已知結果。這次大選至今在社會上還未有熱切的氣氛,街頭巷尾也不見有議論紛紛。這次選舉後,總理李顯龍將在兩年內引退,標誌着建國50年來,李氏家族淡出政壇。第四代領導人的政治風格,領導新加坡的方向備受關注。

陳嵩威   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