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
「新冠」肺炎病毐肆虐全球,中國在醫療應對方面,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因為採用中、西醫結合診治。民眾深信中醫中藥的效用,內地疫症患者多數都願意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醫和西醫是兩套不同的醫學體系,從理念到實踐都有很大差異。中醫擁有數千年積聚的哲理和經驗,強調整體平衡、扶正祛邪、辨證論治。官方認定中西醫各有優勢,可以取長補短。
這次爆發「新冠」肺炎疫症,內地的中醫深度參與了診療過程。前一段時期,全國各地中醫系統派出共約5000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包括負責接管當地醫院的部分院區。
中西醫聯手探索抗疫有效方藥,多次更新了診治方案,裏面列有中藥湯劑、針灸方式,以至病人練功方法等,幫助調節人體免疫功能。中國歷代積累了應對多次瘟疫的經驗,留下大量醫學典籍。這次唯中國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疫病,成效可從統計數字看出來。
香港由於歷史原因,是全國最早接觸到西醫的地方。早期這裏的西式醫院限於照顧英國和歐洲人,當時的衞生措施就是華洋分隔︰白人住在山上,中國人聚居海邊。英國侵佔香港30年後,第一家華人醫院才於1872年啟用,即由本地社區領袖開辦的東華醫院,提供中醫服務。
香港基層民眾的惡劣居住條件長期受漠視。到1894年爆發鼠疫,死亡逾兩萬人,經濟停頓。再經過10年,殖民當局始頒布《公共衞生及建築條例》以改善居所。同時開始加強監管華人醫院,引入西醫,逐步取代傳統中醫。
九龍半島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受英國侵佔,也長期沒有設醫院。直至1911年廣華醫院建成,納入東華醫院管理,同樣提供中醫和西醫治療。
2013年,香港特區政府撥款重建廣華醫院。該院管理層着手處理院內儲存物品,在閣樓儲物室發現一批舊檔案文件,包括由1917年開始的多年入院登記和病人在院紀錄,共100多冊。這些檔案對近代醫療的研究提供極豐富的一手材料,成為十分珍貴文獻。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的職員,聯同一批義工,為這些檔案進行了修復和保存工作。
前東華三院主席李三元博士,退休後專注歷史研究。他帶同數名助手,對每篇紀錄做數碼化存檔,整理分析。全部紀錄逾28萬篇,每篇載有30欄資料,包括姓名、年齡、病症、選擇西醫或中醫治療等,分析工作花了數年。李三元的專著《衝突、並存與延續──從廣華醫院看香港中西醫發展(1910年代至1940年代)》,近日已由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出版。
著作裏提到,在1912年即廣華醫院投入運作的首年,僅17%的病人選擇西醫治療;到1935年,選擇西醫的比例升至77%。
書中根據對病歷紀錄的分析,指出「結果顯示,西醫並非遠勝過中醫,亦非遠比中醫有效。」
先前有研究認為,十九世紀以前,中、西醫的療效相差不大;後來西醫得益於工業革命後大生產和實驗科學,迅猛發展。
如今參與抗疫的中醫師,首先認同肺炎重症患者要採用西醫的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等技術;而「新冠」尚無特效藥和無疫苗,中醫中藥尤其發揮作用。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