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
基礎建設對社會繁榮至為重要,因此經濟發展的地方都會投入大量資源,興建基建,增強競爭力。譬如內地這二三十年,經濟急劇增長,大量建造公路、鐵路,高鐵發展更加是世界知名,亦提升經濟成果。可是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城市,政府財政豐厚,但是基礎建設落後,影響整體發展。
香港基建有多落後,我們先由感覺開始,然後再看具體數字。海底隧道塞車無日無之,不單是紅磡海隧,東區海隧也日日排長龍,甚至西區海隧在繁忙時間一樣塞車,但是仍未見第四條海底隧道構思的影蹤,肯定來說,跨海的基建大大落後。要知道興建一條海隧,雖然工程時間大約四年,但是從設計、諮詢、施工到啟用,起碼十年八年,香港人總要捱塞車之苦。
新界出入的居民,無論東鐵或西鐵,上班、下班擠入車廂,總變成沙甸魚般,郁不得其正,人人尷尷尬尬捱過這段受難之旅。東鐵還有轉機,沙中線全線通車之後,希望有所改善,不過由十二卡車減為九卡,也未許太過樂觀。西線則更加無望,因為隨着新界西的發展,人口愈來愈多,加上洪水橋新發展區,洪水橋車站的啟用,西鐵淪陷,指日可待。同樣地,我們仍然見不到新界西邊有興建新鐵路的策劃。
數字上,香港市區車速慢得驚人,幾年前,交通諮詢委員會曾經做了一個《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第22段:「目前,部分主要道路(如德輔道西)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的行車速度約為每小時10公里甚至更慢,即僅僅比一般成人的步速(約為每小時4至5公里)快。」反映車多路少,基建不足,密集一起,路路不通。
另一個數字是基建開支,據2020/21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摘要,政府總開支是7311億元,基礎建設只排第六:
‧經濟1209億元
‧社會福利1150億元
‧教育1123億元
‧其他(包括社區及對外事務)1011億元
‧衞生977億元
‧基礎建設783億元
這說明基礎建設並不是公共政策的重點,不如我們又看看香港的鐵路建造的情況。早在二十年前,即2000年的時候,政府提議興建多條鐵路,直至今天,只建造了一條高鐵線,原因是要接駁全國高鐵系統,構造四縱四橫網絡;沙中線是問題百出,仍然未能夠全線通車,二十年來,稍稍完成了九龍南環、西港島及南港島延線,另外對香港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北環線和北港島線,停留在研究階段,今年預算案才撥款給北環線作詳細規劃和設計,試問怎樣可以配合新界東北的新發展區。
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一定要加快基礎建設,政府需要大力投資。過往曾經有些基建項目,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受拉布所阻,以至延誤多時,在未來立法會的格局,更加不容樂觀,政府要利用公私營合作模式,借助私營力量,參與基礎建設。當然,興建基建絕對是政府的責任,但是在投標或者批出工程的時候,要求發展商一併興建,最多扣減地價,兩利雙贏。
其實過往有很多例子,譬如一些綠化地帶、社區會堂,都會在賣地條款規定發展商興建,並交出這些休憩地方,更會建築新路,發展道路網絡。這樣的安排有多個好處,一是減省政府程序,快捷妥當;另外在設計上可配合建築群,環境調和,再者發展商為着銷售,會不惜工本,盡善盡美。政府既然在房地產發展可以公私營合作,基礎建設更要加倍合作,以追落後。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難容真話 談何感謝 |
上一篇: | 美中生物防務互動的過去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