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以往每逢3月,本港政界總是熱鬧非常,原因是北京召開兩會,多位港區人大及政協代表赴京出席會議,令首都一時間成為政治新聞來源熱點,好像每年總會「發酵」一次的《基本法》23條立法議題。
然而,今年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當局決定把兩會押後,延至何時召開至今未有定案。
與此同時,香港社會漸趨平靜,示威活動次數銳減,雖然每逢7.21和8.31等「紀念日」都出現若干黑衣人聚集堵路、縱火焚燒雜物,但與去年高峰期相比,規模已大大萎縮。筆者聽聞多位政界人士均提出同一疑問:到底反修例運動是否真的漸走下坡?
的確,近月街頭抗爭有冷卻跡象,即使多區間中有人發起「和你lunch」抗議,參與人數基本上大不如前。昨天6.12立法會衝突9周月,網上有人號召各區「行動」,響應的市民明顯不多。
綜合多名建制及民主派人士分析,經研判後結論大致一樣,認為過去兩個月的平靜非因民怨減退,而是礙於疫情來勢洶洶,市民減少「出街」。
有民主派人士估計,若無大型突發事故,未來兩個月可能踏入「休戰期」,由於欠缺新抗爭主題,民間未必能籌辦大型公眾活動,就算個別團體發起集會遊行,相信規模亦不會太大。
不過,當踏入6月,即去年反送中運動開始進入白熱化的月份,形勢可能截然不同,事關該月有連串敏感日子,包括6.9、6.12、6.16等,預料民陣經過幾個月偃旗息鼓後,6月捲土重來申請周年紀念活動的機會極高。無論警方是否批出不反對通知書,亦勢必吸引大批市民上街。
到了7月更有7.21元朗白衣人襲擊周年紀念,加上屆時接近9月立法會選戰提名期,7月尾或陸陸續續出現不同人士遭DQ(取消參選資格)事件;若如此,不但為民主派增添選舉彈藥,亦令泛民陣營申請遊行集會可高舉「反DQ」大纛,出師又多一個名目。
暴風雨前夕總是平靜,特區政府實宜趁好天日子拆彈或做好防風措施,例如及早公布獨立檢討委員會名單,又或督促警隊執法時切勿再作出激起民憤的舉措,甚至提早改組問責團隊和行政會議等,使民間怨氣停止疊加。
假如特區政府對官民裂痕繼續採取「佛系」態度,到6月及7月重燃戰火時才如夢初醒,隨時重犯去年反修例運動同樣錯誤──拖累建制派民望急跌,最終要為愛國愛港陣營在立法會選舉潰不成軍負上最大責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在家學習──家長! |
上一篇: | 特朗普切勿成為第三個疫災人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