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五公布二○一九年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可喜的是「保六」不辱使命,可憂的則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連續兩年放緩,而百分之六點一的升幅更是二十九年來最低。短期減速或可透過寬鬆貨幣措施及擴張性財政政策湊合對應,惟若是中國經濟多年來一直倚重的人口紅利出現結構性改變,便不是可輕易用錢解決,從日本、南韓和歐洲發達國家的經驗判斷,人口結構趨勢一旦逆轉將甚難回頭。沿此路進,「未富先老」恐怕是中國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過去兩年,媒體焦點盡在中美燦爛的貿易戰以至全方位角力,經濟學者及地緣政治學家念茲在茲的則是老齡化如何影響中國經濟長遠格局和環球權力均衡。換句話說,決策者能否妥善處理人口老化危機,不但關乎中國未來的國運,還可能主宰今後中美兩強誰主浮沉。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內地人口總量在二○一九年突破十四億,可是新生嬰兒總數只有一千四百六十五萬人,連續三年下降;更令人擔心的是,中國出生率去年降至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來的最低水平,每千人只有十點四八名新生兒,遠低於維持人口自然增長所需的更替水平。
中國經濟奇蹟有目共睹,然而即使經過三四十年高速增長,內地人均GDP依然只分別相當於南韓約三分之一、日本約四分之一。所謂未富先老,乃指中國離真正富起來尚遠,惟出生率下滑速度卻更快更徹底地追上富裕國家,出現人口加速老化,由此衍生的勞動力萎縮、醫療福利開支膨脹、經濟活力漸失等棘手問題,足以對中國長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內地目前五人中便有一人年齡在六十歲或以上,隨着出生率年復年地低於正常更替水平,勞動人口減少勢必導致生產力下降,並進一步推高工資;長此下去,經濟增長難免被大幅拖慢。有人口趨勢學者提出警告,從現在到二○三○年,中國人口變化將令GDP增長率每年少半個百分點。倘若不幸言中,以中國去年百分之六點一的經濟增速,不出十年恐怕便要步歐日等「舊世界」後塵,淪為低增長國家。
內地人口危機原因多樣,以往的一孩政策固然是「原罪」,但觀乎當局放寬生育限制後出生率不增反減,足證樓價高企、生活成本攀升等眾所周知的因素,大大降低了夫婦添寶寶的意欲。適育男女不願生、不敢生,再多的鼓勵政策只怕亦無補於事。
本世紀初,中國仍是公認的「世界工廠」,外界對中國的印象,普遍離不開山寨文化根深柢固、企業創新不足、經濟模式粗放、促進內需消費舉步維艱;也就是說,經濟轉型只聞樓梯響。時至今日,類似的善意或惡意批評已明顯減少。
《紐約時報》著名評論員萊昂哈特(David Leonhardt)上周四發表題為〈美國人所不能理解的中國崛起〉一文,詳述作者於二○一○年及新近走訪神州的觀感,從中對比兩次訪問期間內地發生的轉變。這位二○一一年普立茲獎得主發現,中美最大分別並非依然懸殊的綜合國力,而是中國於科研、推動消費、企業創新等多個領域皆大步向前;相比之下,美國這些年在減少社會不公、加強投資未來等環節不進反退,此消彼長,對山姆大叔維持世界霸主地位大大不利。結論是:中國的希望源自「不斷進展」(continued progress),而美國的禍根則潛伏於「停滯不前」(stagnation)。
每當中國經濟改革陷入樽頸,往往要借助外力打破僵局,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迎來長達十年的雙位數增長即為顯例。從這個角度出發,中美分階段達成經貿協議如能產生類似「入世」的效果,對中國在改革路上繼續走下去利多於弊。樂觀派有沒有高估中國,還看當局能否有效應對人口危機這個真難題。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國際數據庫資料,一九九○至二○一九年,美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百分之三十一點五,中國增幅則為百分之三十點一,基本上並駕齊驅。然而,展望未來三十年,兩國勢頭優劣立判,美國勞動年齡人口預料增長百分之十三,中國則減少百分之二十點六。
中國近年於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尖端科技無疑走在世界前列,部分領域甚至超越美國,惟內地勞動人口於短短一個世代間若真的縮水兩成,經濟維持穩中偏快增長恐怕難乎其難。北京領導人要實現中國夢,首先得成功切實「造人」,維持勞動生產力長盛不衰。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有功世人大受歧視 圈養肉鼠解決肉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