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27日

黃伯農

美撤兵敍利亞的歐亞地緣變局

10月,美國從敍利亞全面撤兵,土耳其乘勢進駐敍東北部,原本由美國支持的庫爾德人領導的「敍利亞民主軍」駐守。敍利亞民主軍至少管有7所監獄,共囚12000名「伊斯蘭國」戰俘,當中4000人來自境外的「海外戰士」與家屬約70000人,居於區內難民營。由於土耳其接管這批監獄和難民營期間有人成功逃脫,國際關注「伊斯蘭國」戰俘及家眷去向。

美撤兵中東的影響

11月中旬,德國警方拘捕3名準備發動恐襲的「伊斯蘭國」支持者。在歐亞邊界,有美籍「伊斯蘭國」戰士被土耳其驅逐出境,希臘拒收,被迫滯留邊界路上;安卡拉稱正把20名源自歐洲的「伊斯蘭國」戰士遣返回國,包括法國、愛爾蘭和德國公民。然而,歐洲國家(如德國、丹麥和英國)已不斷取消「伊斯蘭國」戰士的公民身份,以阻止其回國。

自美國10月從敍撤兵後,歐亞地區已引發地緣變化;縱使美稱「伊斯蘭國」領袖巴格達迪已死,「伊斯蘭國」的勢力已向歐亞邊陲地帶推進。

10月上旬,美國讓土耳其進軍敍利亞東北部。土耳其一直認為國內庫爾德分裂組織「庫爾德工人黨」屬於敍利亞東北部「敍利亞民主軍」的母體組織,後者為美國區內清剿「伊斯蘭國」的主要盟友。

另一方面,由於俄羅斯支持另一派庫爾德武裝與敍利亞政府軍聯盟,土耳其便視區內所有庫爾德戰士會威脅其國家安全;美國恐怕成為雙方交戰的磨心,遂於10月13日全面撤兵。

雖然美國民調顯示46%受訪者反對美國撤兵敍利亞,但75%受訪者反對美國向伊朗發動戰爭,只有34%受訪者認為美國應維持阿富汗的駐軍人數。隨着2020年大選臨近,美續撤兵中東或會成為共和民主兩黨的共識。

美國退出中東將為歐亞各國帶來安全挑戰。縱使土耳其為北約成員,近年已否決使用美製愛國者防空導彈,改為購入俄製S-400s導彈系統;後者與北約「整合空防系統」並不兼容,美遂已排除土耳其參加「F-35聯合打擊戰鬥機計劃」。有分析指,美國或把所有核彈頭撤出土耳其。

俄羅斯已取代美國成為區內的「權力經理人」,並增強影響力,塑造未來中東秩序;亦已成功由北向南把波羅的海加里寧格勒、黑海克里米亞和地中海敍利亞3個海防據點連成一線,成為反制歐盟和北約的地緣戰略屏障,具有導彈防禦功能。

在伊拉克,美國支持的民選政府近來面對大規模示威活動,示威者抗議失業率高企、政府服務失效和貪污問題等。由於中東地區貧富懸殊嚴重,示威活動在黎巴嫩、約旦、埃及和摩洛哥等都有出現。美國的緊密盟友如巴林、沙地和阿聯酋等雖較穩定,但對言論自由的壓制則沒有放鬆。沙地和阿聯酋低下階層賺取的收入則只有國家財富的8%和9%,客觀的民變條件早已存在。在阿富汗,美支持的民選政府只能控制人口的60%,塔利班則一直控制10%至15%的人口。撤兵是美國在區內影響力下降的因和果。

美國撤兵將增加歐洲恐襲風險。土耳其進軍敍東北時,「伊斯蘭國」戰俘伺機逃獄,美方官員估計失去至少60名高質量線人;特朗普稱逃獄的戰俘不是美國的安全威脅,因為「他們正逃往歐洲」。

有證據顯示,英國極端組織Al Muhajiroun不單與1998至2015年間國內25%的恐襲有關,今年4月斯里蘭卡恐襲的一名施襲者也曾被Al Muhajiroun領袖激化。歐洲聖戰網絡的形成始於2001年後,有歐洲國家參與美國進軍阿富汗而激怒聖戰士,他們自始視歐洲為敵人;阿爾基達在歐洲的網絡改為向歐洲發動恐襲的工具,促成2004馬德里襲擊和2005倫敦恐襲。

1990至2010年間,歐洲穆斯林到阿富汗、波斯尼亞、車臣和伊拉克的參戰人數有700人,自「伊斯蘭國」於2010年成立至今,至少6000名歐洲穆斯林到中東參戰。可預見美國撤兵後,大量源自歐洲的海外戰士及家眷嘗試回歐,如不妥善安排,恐襲風險將會增加。

然而,美國撤兵突然,事先沒有跟英國、法國、以色列和沙地等協調,盟友對美國的安全保證已失信心,她們往後的行動便不會諮詢美國,也未必願意再跟美合作。這現象已在其他區域出現,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歐亞聯防系統正在瓦解。

「伊斯蘭國」的東亞擴張

縱使國土仍未全面受控,敍利亞政府於土耳其入侵前已慢慢收復失地。土耳其於敍東北設緩衝區,意味安卡拉將長期佔領,藉此把境內大量敍利亞難民安置到緩衝區,成為大馬士革的外交和安全挑戰。

縱使有「伊斯蘭國」戰俘成功逃獄和庫爾德戰士被土耳其驅離,面對土耳其、俄羅斯、敍利亞和伊拉克的四股敵對力量,「伊斯蘭國」雖有中東復國的機會,但也有一定困難。

「伊斯蘭國」能於2010年代崛起,主因是利用西方對中東發動戰爭所造成的苦難,糅合極端宗教思想,建立一個着重秩序、國家建設和冷血管治的恐怖主義政權。「伊斯蘭國」贏得民心是因為中東人民寧願選擇冷血管治也不要戰亂苦難。

「伊斯蘭國」短期內的復國機會雖微, 但已向歐亞邊陲地帶推進,有以下特點:

一、西方正蔓延一種以民族利己主義為先的「民族現實主義」政治文化。傳統現實主義以國家利益為核心,但民族現實主義則以種族優越等同國家利益,想讓白人及其代表種族主導國家的事務。近年在西方冒起的右翼極端主義和白人優越主義,便催生白人恐怖主義,連串白人恐襲有針對境內穆斯林群體。「伊斯蘭國」西擴成功與否,取決於白人恐襲和聖戰暴力會否構成惡性循環。

二、中東地區持續戰亂和貧富懸殊,有助「伊斯蘭國」復國。縱使「伊斯蘭國」戰俘再被囚,他們會在獄中利用外在環境的不公義,把自己和其他人激化,出獄後再投身聖戰,所以各國必須考慮加長刑期和強化在囚期間的去激進化工作。

三、今年3月,「伊斯蘭國」在中東據點敗象暴露之際,海外戰士便迅速與南亞和東南亞極端組織進行有機結合,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建立「呼羅珊省」,在東南亞建立「東亞省」;5月,更在印度北部建立「印度省」,「伊斯蘭國」已呈東擴之勢。東亞和南亞各國便有需要強化合作反恐。

黃伯農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