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5日
我先前曾引「混沌理論」解說風暴的形成,也提到中國古代早已掌握混沌概念。《孫子兵法》裏就說到︰「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三國時代的曹操,深諳兵法,他對孫子這話有註釋說︰紛紛紜紜,指軍隊旌旗雜亂——「示敵若亂,以金鼓齊之。」隊伍讓敵方看上去好像亂紛紛,到接戰時通過鑼鼓發號施令,便立刻現出隊形,步調一致,進退有度,收發自如。
對後一句的註釋是︰「卒騎轉而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古代行軍通常都是排成方陣,而孫子提出圓形布陣,同樣是使敵方難以看透,圓渾當中卻有靈活調動的途徑。
關於混沌的這些話,出自兵書中的〈勢篇〉。這篇開頭是︰「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後人註解謂︰分者,分別也;數者,人數也。
面對密麻麻的群體,好像很難處理;其實作出適當區分,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軍隊裏面有眾多士兵,把他們分為師、旅、團、營,建立體制和紀律,便井然有序;所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懂得分數,便能掌握大局,創造出對己有利的態勢,轉危為機。在〈勢篇〉裏,孫子再扼要強調︰「治亂,數也。」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中國處於十分複雜的形勢中,當時日本侵佔了中國許多城市和大片領土;原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衞公開投敵,成立了日偽政權。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退到重慶,雖然與共產黨維持抗日統一戰線,但反共傾向增長;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內的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派兵進攻中共總部所在的陝甘寧邊區。中共要應對多種矛盾。1940年底,中共主席毛澤東發表〈論政策〉一文,強調堅持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政策是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他維護中共領導權,號召一切抗日的工、農、兵、學、商聯合起來。
對於反共頑固派,他剖析了他們的兩面,與漢奸親日派加以區別︰對他們尚能抗日的方面加以聯合,對其動搖的方面加以孤立;提出與他們鬥爭要有理、有利、有節。
他指出,即使在漢奸親日派中間也有兩面分子:對其親日的方面,要採取打擊和孤立的政策;對其動搖的方面,是加以拉攏和爭取的政策。把這種兩面分子,同已完全投敵的漢奸如汪精衞等加以區別。
對於外國,他指出,必須把侵略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與當時沒有侵華的國家加以區別;又須把已同日本結盟的德、意,與同日本處於對立地位的英、美,加以區別;又須把過去採取遠東慕尼黑政策危害中國抗日的英美,和後來放棄這政策改為贊助中國抗日的英美,加以區別。
文章反覆說,「要在這些區別上建立我們的政策。」
區別,也即一種分數。本來看來錯綜複雜的形勢,經過具體分析,加以區別,就變得清楚明白。中共從抗戰勝利到贏得全國政權,種種因素以外,一套合適的政策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大規模的群體行動,初看會茫無頭緒;其實當中是有區別的,也應該在這些區別上建立政策︰區別表達意見的與存心鬧事的;區別守法與違法的;違法者當中,區別和平與暴力的……。
當然,在區別之上建立政策,前提是要有執行政策的主體去勇於承擔。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成立調查委員會的博弈 |
上一篇: | 醒下啦,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