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5日

黃裕舜 政思故我在

醒下啦,好嗎?

今時今日,香港已經到達一個萬丈深淵之側的臨界點。

警民衝突 成為主流

警察與市民的關係在一連串衝突事件後墮入一個新低點。不少市民眼中的警方濫權、7.21晚上無緣無故的消失風雨中、7.27元朗示威向示威者發射催淚彈、7.28港島多處發生嚴重的暴力事件;然後,上星期二天水圍警署外的煙花炮彈、葵芳的警察向市民擎槍。

網上網下只見香港儼然變成一個游擊戰戰場。雙方的激進支持者繼續鼓吹武力升溫:對於示威者來說,這是他們眼中迫使政府回應訴求的唯一方式,在那同溫層下的悲憤及對政權的痛恨,似乎令不少人願意走上這條違法的不歸路。

對警察支持者來說,模棱兩可的高層及政府內部的膠着,讓他們只有訴諸他們合法擁有的武力去制止他們眼中的「蟑螂」。這是令人心寒的香港。當兩群人仇視對方直至把對方的人性、聲音、道德價值及地位等歸化於零的時候,此城肯定岌岌可危。

焦土政策之不負責任

有說法表示,政府現今採取的乃是一種「積極焦土政策」,意圖消耗示威者的意志力,而等待民意在暴力衝突升溫下逆轉,並回到政府那一邊。這是完全失敗的政策,更是不負責任之甚。原因有二:

第一,警方對示威者所採取的高壓手段,以及不符基本道德及專業操守要求,皆令廣泛的溫和民眾對政府產生極其厭惡的持續印象。警察持槍指向市民、拒絕出示委任證、遲遲拒絕為7.21事件作出解釋,當中的溝通失誤及引致市民對警方失去信心,甚至在社交及大眾媒體中的廣泛同溫層下產生仇警心態。政府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聲音不瞅不睬,只會加劇市民對現有制度欠缺透明度及公允的不滿,無助事件降溫。

第二,建立好的印象很難,但破壞建設好的印象卻很容易。政治心理學上有框架(framing)及錨定(anchoring)兩種效應,前者描述着個人在收集資歷及經驗後,整合社會群體及文化等影響因子而整理出來的觀感框架,再透過其去觀察及分析事物。後者則是指當人需要為某個時間做定論時,會把某些特定價值作為他們的「錨」;就算有新資料出現時,「錨定」了的評估會影響新證據的接受,將其徹底排斥。

無論示威者如何有限度地「消耗」香港,對於普遍市民來說——甚至過往曾經離地或屬於「精英階層」的人士——也不會蓋過市民對心目中失效失信的特區政府的徹底怒視。民意逆轉的前設是,政府必須展示管治的勇氣。如今看來,展示無望。

政府的焦土政策與基層示威者的所謂「光復抗爭」「相輔相成」,把整個活躍政治光譜推向兩極化。傳統中間溫和的政客或市民要不是被迫歸邊趨向兩極,就是被人封為「和理非」的「港豬」,又或被建制草根評為「外國勢力入侵」。林鄭月娥如今的手段正在快速地把自己僅有的執政能量及政治資本揮霍。

撕裂政治4.0

在這撕裂4.0的模式中,中間還有一定的曙光。過去兩個月,我們看見香港等待已久的「真正中間派」的再次出現。這些人包括過去兩年來港府只能勉強維持脆弱的良好關係的(偏建制)商界及建制派的開明「壞孩子」;更包括大大小小的專業人士團隊,包括公務員、紀律部隊、高低學歷皆有的工會。就連不少前任的政府高官(包括問責制度引進後的局長、副局長、政治助理,以及前度公務員)等也站出來發聲。

這些人在未來幾個星期將會發揮關鍵的作用。他們有一定潛在能力可以拉攏示威者與港府及中央談判,或把示威訴求轉化為建制內可以接受的逐步開放及化解現時香港的燃眉之急。這些人當然也有可能因着政府的延遲及故步自封而感到意興闌珊,而選擇回歸沉默。但須知道,沉默不是一個選擇,在危機當前中立不是一種勇氣。

香港正經歷一場嚴峻的政治危機。特區高層過去幾星期卻是舞照跳、馬照跑、自以為「the show must go on」。示威者?就讓他們自己燃燒資本然後寂寂無名地散去吧。民怨沸騰?口說民生政策,實際上就讓激進建制派繼續把整個示威活動定性為外國勢力入侵,讓這些「黃屍」自生自滅吧。各區不合作運動癱瘓繁忙時間交通?「不好意思,我不知道金鐘到中環地鐵的車費多少,繼續生活,這很好。」

是時候醒下啦,好嗎?

如果你是一名操作着成千上萬員工生計的老闆,有一天你回到公司,你部分高層因為不滿你剛愎自用的態度而決定自行罷工,你會不會也跟隨着他們「攬炒」?你上有股東,下有員工,每年獲利回吐成千上萬元。你當然可以選擇逃避,等待高層回心轉意。但這種說法比掩耳盜鈴更加荒謬。

政治危機中的責任

在政治危機中負擔政治風險及額外責任,在政治倫理學中叫做「taking up the slack」。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往往未必有人願意或堅守崗位去解決。但就算他人不做,任何人都仍然有責任去「take up the slack」,去抵抗正在蠶食人身自由及利益的不公義。正常人如是,政治家更是,政治領袖絕對是。

就算你認為示威者也有必要進行「妥協」,作為一名管治者、作為一名740萬港人依賴去解決管治問題的領袖,你是否也應該拿出解決問題的勇氣來,不要再把年輕人、警察、港人推入暴力漩渦?

大家醒下吧!出了獅子山隧道後,小巴外面的世界已經不再是我們所認識的了。

黃裕舜  牛津大學政治哲學碩士生、牛津政治周刊總編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