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2日

沈旭暉 平行時空

「讀博害人論」的虛與實

近年每談及國際教育,總會觸及博士產業鏈的未來,而筆者一直持悲觀態度。日前得悉香港Facebook專頁《這個PhD只是我的負累》文章結集成書,感覺十分興奮。

說來,博士生、博士候選人、博士後、 年輕學術工作者的自嘲專頁,在海外早成風尚。最成功的自然是PhD Comics,即「Piled Higher and Deeper」,作者Jorge Cham在史丹福大學當研究生期間開始創作這系列漫畫,到了成為講師後繼續專頁,網頁甚至品牌化,推出了自己的精品,甚至製作了自己的電影《PhD故事》,創辦人不時周遊列國演講,成了另類KOL,影響力遠勝他拿博士的本業。

台灣的《研究生不死團團長》專頁,同樣笑中有淚。相較起來,港產的《這個PhD只是我的負累》更寫實,讀來感覺也更沉重,令人想到前輩李連江教授的著作《在學術界謀生活》,幾乎一字一淚。

作為(表面上)在學術遊戲應在起跑線上的人,我多年來都半開玩笑的宣揚「讀博害人論」,然而這類insider joke,自然又比字面解讀複雜。博士作為一種追求知識的途徑,原意自然是好的,而且諷刺的是,假如我們沒有博士學位,宣揚「讀博害人」,也沒有公信力。

問題是作為一種制度,「讀博」本身已經愈來愈僵化,往後的後續發展,令人充滿無力感。在「謀生活」的角度,投放長時間在現實世界不一定能應用的學位,結合「去中介化」、沒有職業保障的Uberized時代,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問題的投資;但對大多數有興趣研究的朋友而言,本來就不是因為經濟誘因而讀博士,這不算什麼。

4Q可能不進反退

真正的問題是,現在追求知識,愈來愈不需要博士學位,讀博的過程不見得令人的知識有進展,通過其他途徑的學習其實有效、落地得多。同時圈子內因為僧多粥少,充滿種種酸溜溜、狹隘無比的習氣,令人的IQ、EQ、AQ、CQ,都可能不進反退。到頭來,最大可量度的收穫,自然是一個銜頭,但背後的付出,不足為外人道;至於未來的際遇,正如專頁作者所言,PhD可能真的是一個負累。

我們希望出現的是一個變革:能令讀博回到初心,讓博士、準博士們得到追求知識的烏托邦,同時又能令他們擁有其他謀生技能,不用永遠在小圈子塘水滾塘魚。整個教育制度,隨着共享經濟、人工智能、網絡學堂等出現,早已走到變革前的懸崖。究竟我們是跳下去、還是跳過去,需要世界各地朋友的共同回應。本書面世適逢其時,揭開了新生代博士掙扎求存的一面,卻是為世界探討這議題的同道出一份力,功德無量。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