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1日

黃潔瑩 文化論政

給香港的家書

孩子:

這個6月份很熬人,期間所發生的事,令全城都很累、很痛!我覺得有需要把事情好好記錄下來,讓媽媽在日後,即使已經老去,都可記得我們在2019年的6月,曾經一起經歷過這個城市的痛。

市民的參與 政府的蠻橫

6月初至中旬,全城都出現大大小小的「反送中」行動。最令人覺得奇怪的是,街站往往由仍穿校服的學生、剛放工仍然揹着手袋背包的年輕白領自發而成,當中稚嫩的面孔、有點兒簡陋的自製單張,就跟一向的社會運動不同。然後,又見到有很多年輕人,身水身汗在戶外演唱,不求打賞,但求市民參與接下來的遊行……一幕一幕都教我莫名動容。

6月12日早上,陽光燦爛,金鐘一帶擠滿了年輕的身影,合法舉行的「三罷」集會,被無理的警力衝擊,香港從此又變天……除了慣常的胡椒噴霧,百多發的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瘋了似的向人群發射,警察竟然用槍瞄準抗爭者的要害發射,不少我們認識的年輕人都被催淚彈驅趕,要擠進海富中心,情勢非常危險。

金鐘的整片天空都瀰漫着煙、充斥着胡椒噴霧的味道。當日警方已經即時宣判這是一場暴動,自然也宣告了警察淪為政權幫兇的事實。這不單傷害了年輕人的身體,也傷透香港人的心。為捍衞僅有的自由的市民竟一下子變為十惡不赦的暴徒?媽媽一直都在擔心、不斷在哭泣,憤怒也從未止息下來。整天整夜,手機一直緊握在手,等待大家一個一個的報平安。而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電話中傳來的哭泣聲、你們的憤怒、失望和恐懼……你們沒有做錯!只是這政府太蠻不講理、太無視市民的聲音了。

6月13日,因為憤怒,我們幾位母親開展了一個讓全港媽媽可以聯署的聲明,要清清楚楚告訴政府,作為母親,我們痛惜自己的孩子,也絕不會以武力攻擊人家的孩子,所有媽媽都不會看到年輕人在警棍下血流披面,仍然無動於中。結果,有4萬多名香港的媽媽參與了。

然後,在6月14日的晚上,6000多名想保護年輕人的媽媽都聚在一起,母親們的淚水、母親們的口號、母親們溫柔而堅定的控訴,照亮了中環,也把聲音帶到世界各地。我們想清清楚楚的向年輕人和他們身處的世界宣告,年輕人爭取自由、擇善固執的路途,媽媽都在兩旁,大家要走這條爭取自由的路,是絕不會感到半分孤單的。

6月15日,我們過了一個低迴不已的晚上,大家都為抗爭者梁先生的離世而感悲傷。有年輕人哭着問我,究竟一個人要對這片土地有幾多的愛,才會作出這種犧牲?即時我真的沒有答案,因為此刻心中只有傷痛,腦海不斷播放電影《十年》中婆婆自焚的一幕……究竟我們這場捍衞自由底線的「反送中」運動,大家的行動和參與,是為時已晚?還是為時未晚?無論如何,又是一個無眠的晚上。

6月16日,驕陽似火,大家都穿上黑衣,懷着悲傷,心存堅定的再走上街頭;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天后、炮台山以至北角,擠上了200萬零一位的黑衣人,儘管人多路窄,一直只能一小步一小步的行,由中午走至天黑,大家都沒抱怨,只有更加堅定的撤回口號,不斷迴響激盪。那天我們見到的,都是美麗而正直的香港人,他們不少都是被年輕人的汗水、淚水與熱血召喚而來的。

孩子的鞠躬 高官的道歉

6月18日,這城開始充斥着各式各樣的「道歉」。特首、司長用記招、用聲明、用網誌,用僵硬而欠真誠的態度去宣讀他們重複抄襲的道歉。而年輕人卻就着他們的不合作運動,向受影響的市民、向被責怪的記者,親身用鞠躬、用文宣、派糖果、派飲品的方式道歉。年輕人的胸襟、年輕人的承擔,足以令一眾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高官汗顏。

接連多天,你們四出行動,找尋禍首,要求交代、要求問責、要求道歉,但超過一個星期,由林鄭月娥,到李家超、盧偉聰、鄭若驊,官員不是消失無蹤,就是不回應問題。後來,林鄭月娥終於出現了,原來就是要跟警察代表會面,表揚他們的「專業克制」,官員的心不是黑到了極點嗎?你們苦候鄭若驊十多小時,她消極地鬼祟地逃避,甚至寧願缺席活動,要待你們和平離開,才敢現身。若這不是畏懼羞愧,就是無恥、無承擔。道理、民意和國際輿論也在我們一方,我們就繼續不卑不亢、沉着地一起往前走吧!

6月26日晚上,在愛丁堡廣場的人群中,你又問我,我們這場運動,會成功?還是又再失敗?那刻我有點哽咽……今天,我可以回答你:但願我可以有一個水晶球,看到這城的將來。不過,我見到當年傘運的孩子都長大了,有做老師的、做記者的、做法律從業員的、往外國深造的、做社工的、做議員助理的、做社區工作的、傘運後走去學救傷的、學外語的、學設計的、努力工作賺錢的……甚至當年的爸媽、老師們,通通都迅即投入這場運動的不同崗位之中;同時又再捲入新一輩的年輕人及更年輕的爸媽。因此,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我們的力量已經更加強大、彼此互相効力的能力和信任也更強了。我們都知道今天我們的屋企有事,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出來,奮力去保護它!

今天,我們一起上街!

明天、以後⋯⋯我們繼續緊靠一起,要為屋企、為香港、為自由,力拚下去吧!

作者為「傘下爸媽」成員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