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
社交媒體Facebook將於明年第一季推出自己的加密貨幣Libra,最快今年年底開始測試,據報第一階段與十多個國家合作,為網民提供網上滙款服務,這可能是未來國際關係的突破性發展。
區塊交易紀錄難修改
Facebook近年面對人口老化、私隱外洩等問題,對有抱負的創科專才不再具有無可取代的吸引力,但一旦成功推出加密貨幣,有望突破自己的技術瓶頸,改變的不只是自己,更可能改變整個世界。
加密貨幣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比特幣(Bitcoin)在2009年的發行,然後還有很多同類或技術更先進的「幣」出現,例如「以太幣」(Ethereum)、「萊特幣」(Litecoin)等數十種。它們都是建基於區塊鏈,但不少價格浮動得比比特幣更厲害,有些在一輪炒作後,淪為價值近乎零的垃圾幣,始終有不少風險。
區塊鏈是開放、但加密的分散式賬本,每個「區塊」都會與前面的「區塊」嵌在一起,難以從外部修改交易紀錄,因為區塊互相串連,由是名之。經區塊鏈分散和加密的交易紀錄,有匿名、難以修改、不斷更新等特性,加密幣只是區塊鏈的其中一種應用。
現時就算是最主流的比特幣,真正了解和交易的人,只是小眾,但業界正在發展的區塊鏈應用,包括設計做投票平台、跟進醫療病歷紀錄,甚至以「智慧合約」進行樓宇買賣,未來將愈來愈普及和主流化。Facebook發行自己的「私有鏈」,把運作成本降低,絕對有利這種技術進一步普及應用,但各種風險問題是否已被妥善解決,卻是另一回事。
加密貨幣的原理雖然有點複雜,但用起來其實很貼地。例如外傭在遠方賺了錢,要滙錢回家鄉,卻一定要付中介手續費,而且滙款方未必可靠,可以如何?這筆錢,就可以用比特幣的方式來轉賬,中間不用經過任何政府稅務、銀行或清算系統。
具體操作很簡單:外傭和家人都開通一個買賣加密貨幣的戶口,網絡上有很多交易所承包,開戶並不困難;而加密貨幣的戶口,其實是類似網絡IP的一串數字,可以想像這串數字是一個人的數碼錢包。外傭把工資買入若干比特幣,轉到家人的數碼錢包,轉賬時間一般是半小時至一小時。收到比特幣之後,馬上將其賣出,換回自己家鄉的法定貨幣,這就完成轉賬。
比特幣是一個市場,經過買入和賣出,自然會有所損失,但損失絕對低於政府或銀行系統的中介費用。馬上賣出和買入的理由是,可以盡量避過整個市場波動。即使比特幣的價值純粹由市場供求決定,但只要賣出買入的一小時內沒有巨大波幅,基本上都不會影響轉賬。
深網買賣吸引匿名戶
說起來,筆者一些朋友亦真的會用這種方法「走資」,省下不少中介費用之餘,還有其他種種誘因。這其實就是金融轉賬的「uberization」,即去中介化。在國外甚至香港,亦開始有不少服務買賣開始接受比特幣。
眾所周知的是,比特幣還有一大用途,就是在「深網」買賣各種不一定合法的貨品和服務,因為其交易匿名的特性,自然吸引所有不想留下電子足印的用戶。當各國政府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料控制力,建立數字治理,同時也會產生反引力,令一些人更希望擁有不受監察的特權,追求一些事情不被數據化,「no record」,會成為未來世界的奢侈。
Facebook這時候在市場分一杯羹,剎那間令整個技術普及到全球數以億計用戶,無論如何監管,世界恐怕從此不一樣。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David Marcus(1973-) |
上一篇: | 官不撤民不散 社會糾結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