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20日

沈旭暉 國際學海迷津

前瞻令和日本:少子化下的「機械人農村」

日本步入令和年代,新日皇登基儀式過後,舉國上下還是要正視現實,也就是平成30年發展的停滯不前,可能還是要延續下去。自從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失去了挑戰世界的勁頭,「少子化現象」一直困擾日本社會,隨之而來的除了老人、福利、衞生、文化等一籃子問題,還涉及整體城鄉矛盾,年輕人為求工作機會不斷離開農村,前往大城市,特別是持續擴張中的首都東京,令農村嚴重老化,不少面臨自然淘汰。結果在農村地區,人口不斷減少、從事農業的人口愈來愈高齡化、收入更不穩定,而由於年輕人口銳減,農業技術的世代傳承出現根本困難,剩下來的老人心理狀態也令人擔心。

自動化農業三大構想

據日本內務省統計,在2014年,日本生活在城市地區的人口從1950年的53%,大幅上升到93%,而現在日本約65000個社區當中,有近15000個社區的65歲以上人口超過一半。而根據日本機械工業連合會2018年發表有關「機械化農業和技術振興」的報告,日本從事農業的人口,由2001年的382萬,大幅下降至2017年的181萬。

在上述情況下,近年大舉放寬新移民配額固然是回應手段之一,但日本人似乎更希望訴諸科技,不斷發展的各種自動化技術,能否成為日本未來的出路,對整個人類問題都充滿啟示。

2015年,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機械人新戰略》,針對少子化問題導致農業人口不足,為農林水產、食品產業擬定了3個重點:

一、把GPS自動行駛系統應用在拖拉機等農業機械上,以達致自動化作業和大規模、低成本的耕作;

二、通過利用除草機械人等,使過往仰賴人力的農業勞動,能逐步邁向自動化;

三、應用高度環境控制系統和機械人進行農作物狀況判定,以及大數據分析等,從而實現高品質、不依靠人力的生產。

《機械人新戰略》還設定了農林水產、食品產業在2020年應用機械人的目標,包括讓大部分農地都配備自動行駛拖拉機,以及引入最少20種機械人。

有了政策,不少日本企業紛紛付諸實行,例如Kubota、Panasonic等企業着手開發無人駕駛、全自動化的拖拉機和收割機,並已進入實際試行階段。在北海道大學農學研究院教授野口伸等人推動下,日本宇宙航空開發研究機構(JAXA)也與不同企業合作,發展利用「準天頂衞星系統」(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為拖拉機、收割機等導航的技術,以提高自動化播種、施肥和收割的精確度,希望協助年老、行動不便的農夫遙距監測和管理農田狀況。

至於不同種類的機械人開發,同樣在持續進行中。例如主力生產蔬果的企業Spread近年積極發展「機械人農場」,2017年在京都府龜岡市建立了由機械人包辦所有工作的室內農場,除了播種外,由幼苗栽植到收割都由機械人自動完成。農機企業Inaho亦於2018年開發出運用於農作物收割的AI機械人,他們能在無人操作下進出溫室、農田,採摘蔬菜,並能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判別土壤的情況,以及農作物的生長狀態,從而判斷是否適宜收割。

日本綜合研究所亦與慶應義塾大學等合作,研發多功能農業機械人「Donkey」:這款機械人具備自主作業、自動追隨、監視害獸、環境認識、通訊等功能,可協助施肥、除草、運菜、監察害獸等,過程中能取得各種數據,預期開發後,今年內將對小農戶提供月租服務。

「社會5.0」與恐怖電影

雖然現在不少機械人的開發仍在試行階段,且只限定於溫室或某一範圍的農田內,但終有一天,「機械人農村」會成為現實。這正是日本政府2016年提出「社會5.0」的目標:讓農業乃至整個社會,都邁向以物聯網、大數據、自動化技術等為主導運作,從而應對本國不可逆轉的少子化趨勢。不過,對一些老農民而言,「機械人農村」依然是「離地」的。他們有些根本欠缺資金引入這些機械和技術,自動化的成本效益有限,而正如東京農業學者石田一喜指出,農業的相對低收入、加上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收入差距正縮窄,將令日本農村人口減少在少子化以外,也變成結構性現象。

至於日本傳統農業,以及相關技藝、經驗和產物的失傳,涉及文化體系和人文元素,並非自動化技術和機械人所能解決。一些日本農村近年出現了相當詭異的場景:隨着新一代離去、老鄰居紛紛過世,剩下來的老人製作了大量以已故鄰居模樣為藍本的稻草人、洋娃娃作伴,畫面好比一些恐怖電影。

對他們而言,從事農業工作並非全為收入,也不是為了貢獻產量給國家,而是為了肯定自己作為老人的存在價值,這也是他們為什麼不願意走到城市依賴兒女的原因。機械人能解決他們心靈困境的能力,目前還不及稻草人。

與此同時,既然已投入了資源推廣自動化技術和農村機械人,日本政府亦作出了一些結構調整,正在推動「農地集約化」和「經營法人化」。2013至2018年間,日本100公頃以上的大規模農業經營者增加了30%,不少企業都對準農村圈地,但小規模、家族經營和兼業的農家不斷減少,彷彿自動化農村的目標單是為了產量,而忽視了照顧「人」這個根本。

英國錫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日本研究學者馬坦尼(Peter Matanle)認為,在東京「一極集中」的趨勢下,農村的衰退、消失將無可避免,而一旦機械人農村成為常態,整個農村文化,可能也會不復存在。

早前路過一些台灣農村,其實也面對同樣困局,能夠活化的畢竟是少數,剩下來的除了被犧牲還有什麼選項,很值得研究未來的分析員思考。在追求效益以外,自動化的未來世界如何能兼顧人文關懷,才是對整個人類文明更大的挑戰,否則單純作為「產業」,農業需要的人力勞動其實早在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被大量裁汰了,何用等到今天?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