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政府原打算在剛過去的周三於立法會提出「三隧分流」無約束力動議,讓議員表態,為方案去留早作決定,可是最終還是承認不夠票的政治現實而撤回議案。雖然當局強調繼續游說議員,但一兩個月後會否再闖議會,卻模稜兩可。
「三隧分流」可說是「老掉牙」的議題。一如本報日前報道,早於2003年政府已提出構思,並在2008年聘請顧問研究,建議調控3條過海隧道的車流量;2013年再推出3隧收費的調整方案,可是社會及議員卻持不同意見,憂慮分流未能改善交通擠塞情況,議案被迫擱置。
當時東隧及西隧的專營權尚未屆滿,仍由私人企業持有,政府可做的始終有限;直至東隧專營權於2016年到期,當局認為再推「三隧分流」的契機已到,惜今個回合結果與過往相同,都因反對聲音而未竟全功。
三隧分流難逃宿命
拒絕贊成方案的議員們既關注交通流量問題,同時擔心調整三條過海隧道的收費引起駕駛者不滿。根據政府提議,紅隧及東隧私家車收費將由20元及25元劃一增至40元,西隧則在獲上限18億元的補償後,願把收費由現時的70元減至50元。當局提供的顧問報告指出,若三隧收費按此作出調整,可讓部分車輛改用使用西隧,有效紓緩紅隧及東隧塞車。現時紅隧及東隧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的交通需求已超越了原先設計容車量的77%及38%。
紅隧與東隧擠塞問題討論經年,各大政黨和社會人士不時提意見要求理順三隧車流量,惟每每因涉及調高紅隧及東隧收費,遭車主們抗議然後不了了之。政府今次也無法擺脫宿命,在臨門一腳收回動議。
若不推行「三隧分流」又如何解決問題?似乎沒有其他答案,是故建制派議員被問到會否就議案投反對票時,一直不肯明確表態,僅含糊說難以支持政府原方案。
只有工黨張超雄立場最清晰,直言相信「實施『三隧分流』之後,市民坐公共交通工具過海可以減少擠塞」,讓每日坐隧道巴士過海的60萬市民受惠,而這些人都是基層人士,並非私家車車主,貫徹其一貫關心打工仔的作風。
為基層發聲甘冒險
張超雄擔任立法會議員多年,從來不是政府欣賞的人物,看他獲委任的公職少之又少便知道;然而,他對於理念和原則的堅持,不得不讓人佩服。至於會否付出代價,他坦言或許失去選票,甚至連累工黨丟失唯一的立法會議席,但也在所不計。
立法會內大多數議員都是先顧全個人或政黨「選舉大局」,像張超雄如此為信念敢言的人份屬少數。事實上,社會整體是否反對「三隧分流」是個未知數。從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委託中大進行的民意調查可見,市民真確的意見與大眾印象隨時有很大落差,「三隧分流」並無民調作參考,大家只透過輿論、網民或車主反應來推斷方案不受歡迎,可是不一定代表廣泛民意就是如此。
政治現實如此,當局推行措施時確有難度。但無論如何,政府未來一兩個月重推計劃時,還看提出什麼方法可平息社會爭議,縱使最後拉倒,須待2023年西隧專營權屆滿後才處理,惟政府始終要就三隧收費價碼有個定案,以控制私家車分流使用三隧。今天的問題,日後總得面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華為成功在於教育的遠見 |
上一篇: | 陳恒鑌擬趁區選交棒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