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
英國首相文翠珊的「軟脫歐」方案一如所料被國會否決,但否決比數之大,還是令人震驚,除了反映無論「硬脫歐派」還是「留歐派」,都對那份相對中間路線的方案不滿,也再次顯示脫歐這類複雜議題,很難以簡單的公投Q&A方式決定。
政治表態與技術操作
「是否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盟」這問題,本質是一個純政治表態,但「主張英國應該和歐盟建立哪種關係」這問題,本質卻是具具體體的技術操作。前者的答案,可以是簡單的「支持」vs「反對」,但後者的答案,就必須包含由光譜一極到另一極的不同選擇,也就是由無協議硬脫歐這極端、到維持現狀留歐這另一極端,以及其他種種介乎兩者之間的方案。
只要把那些方案並列出來,相信結果很可能是支持「留在歐盟但談判爭取更大自主性」、與「支持脫歐後與歐盟維持緊密關係」這兩個偏向中間的選項,會成為主流民意;但在簡單的二元對立式公投,支持這兩類選項的人,卻會被兩極綑綁。
事實上,從第一天開始,前首相卡梅倫推動公投時,就沒有認真想過「方案」問題,當時幾乎沒有人想過什麼「挪威模式」、「瑞士模式」,更不用說公投設定的根本問題。
英國政府假如不承認這一點,在日後推動公投時附加應有的責任條款,還會發生類似鬧劇。
何況正如本欄上月談及,這場脫歐公投採取的簡單多數表決、不設冷靜期、不設關於執行層面的進一步諮詢,完全缺乏迴旋空間,這種設計的粗疏,與英國自詡的「民主大國」身份完全不符。
脫歐公投期間,出現大量失實宣傳,已經到了明顯造謠的地步,根本可通過法律解決,畢竟「選民有沒有獲得公正資訊」是民主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但那些很可能影響了最終結果的「fake news」製造者,卻不但沒有受任何制裁,還成了脫歐後政局變化的最大受益人。凡此種種,都顯示英國和公投相關的制度,存有大量改善空間。
通過失誤改良制度
包括文翠珊本人在內的政府方案支持者,都以「民主理念」來推銷,認為方案雖然並不完美、對兩極立場的人都吃力不討好,但那是「尊重民主」的唯一選項,因為選民做了一個「負責任」的決定,所以代議政府無論是否同意,也有責任去執行。
然而,英式制度的另一強項,卻是通過失誤、意外來微調、修正、改良原制度,例如英國本土(及包括香港在內的前殖民地)的社會福利制度,不少都是天災人禍之後,因為原有安全網存在漏洞而出現;民主制度諸如投票年齡和資格、選舉期間宣傳監管、民調公布規範之類的操作議題,往往也是運作期間出現漏洞後才被完善。
要解決脫歐亂局的唯一方法,唯有從源頭承認第一次公投的制度性缺失,並以此為由修正制度,再以新制度的框架進行二次公投。這樣並非輸打贏要,反而剛好相反,能製造避免「不斷再三公投」的理據,同時也是符合理想與現實的唯一出路。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挪威模式 |
上一篇: | 全球民主指數 高低關乎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