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的首次會談,簽署了《新加坡聲明》,內容空泛,北韓無核化仍是虛幻之景。
全球「重量級」的媒體,都以顯著版位、大幅刊出美朝會談的訊息,北京卻刻意淡化。6月13日,第一黨報只在第3版右邊最下角刊出兩則短訊,包括〈外交部就朝美領導人會晤發表聲明〉;軍報在第4版也只刊出兩則短訊。
刻意淡化的背後,是美朝、韓朝的直接會談,令紅色中國(下稱紅中)在朝核談判中有被邊緣化的落寞;「大國外交」引領全球之說,受到冷遇。
新加坡聲明 沒有CVID
美朝會談揭開直接對話的序幕,預料後續的會談、互訪和相關舉措,可改善兩國關係、緩和東北亞局勢。兩個仇家直接對話,是難得的「釋出善意」,令許多人有東北亞的和平願景。
美朝會談的《新加坡聲明》,展示各自的承諾,重申今年4月27日韓朝的《板門店宣言》(內有「完全棄核實現半島無核化的共同目標」),並無實現無核化的路線圖、時間表。與1994年美朝的核框架協議、2005年第4次六方會談聯合公報比較,並無新意,更無開拓性的進展。
以會談、聲明、記者會的訊息判斷,這次美朝的較量,金正恩似佔上風,特朗普處於下風。在會談前,金正恩以一系列的核試和戰爭恫嚇,作為逼美方談判的籌碼;特朗普的「還價」是:「完全、可驗證、不可逆轉的棄核(無核化)」(CVID)。
會談結果,雖有金正恩承諾「完全無核化」,但沒有特朗普的CVID。金正恩得到的是,特朗普停止美韓聯合軍演的承諾,甚至是美軍撤出南韓的「支票」。
特朗普稱美韓聯合軍演是對北韓的「挑釁」,停止可節省巨大軍費。此說令美韓軍方「錯愕」。
「挑釁」說之引起質疑,本欄的解讀是:一、聯合軍演是根據美韓雙邊協議的舉措,美國總統豈可沒有契約精神、視協議為廢紙?二、向金正恩說「挑釁」,無異承認聯合軍演缺乏「正當性」,有向金正恩道歉之嫌,暴露其思維邏輯的錯亂。就總統身份而言,公開說「挑釁」並不適當。
儘管美朝走出直接對話的第一步,後續的談判、和平環境的營造,卻是漫長、艱辛、複雜多變。其中有三大因素不能忽略。
一、《新加坡聲明》內容空泛,建立真正的無核化機制、監察無核化的科學體系需時甚久,期間或有不確性、逆轉化的交纏;
二、北韓雖已銷毀豐溪里殘破核試場,但地下核試設施的存在可能性大,外界缺乏有效監察的科技設施;
三、金正恩和特朗普的個性(隨意性、易爆發性)、權術和誠信程度,增加了無核化的不確性、和平願景實現的難度。兩人都有口不擇言、破口大罵的亢奮,也有廢約的缺乏誠信之弊。
金正恩走出與美國直接對話的第一步,關乎其全球戰略與政治博弈權術。
第一,金正恩想改變被制裁、孤立的國際格局,更想改變向紅中「老大哥」一邊倒的外交取向。
由於「社會主義革命歷史」和「國家安全戰略」的因素,朝共向「老大哥」一邊倒,儘管1980年代以來兩者若即若離,關係並不十分融洽,但朝共對「老大哥」經濟援助、戰略支持的依賴度甚高。
一方面,朝共以核子恫嚇、難民潮威脅,尋求更多的援助;另一方面,對「老大哥」的「一帶一路」、「上海精神」和「大國外交」引領全球,卻無「擁戴」之舉,不回應「老大哥」的「集中統一」。不久前紅中的總書記特使、中聯部部長到訪平壤,金正恩竟拒絕接見,顯現「小國的傲慢」。
《紐約時報》日前發表Jane Perlez的〈會談前,中國為何突然感到不安〉(Before Kim Meets Trump, China Gets Jittery About North Korea's Intentions),稱「金正恩不想受到中國的束縛」。在此勢態下,朝共開創與美直接對話訴求,也便更加強烈。
小國之領袖 爭全球聚焦
第二,金正恩的「小國領袖、全球聚焦」之夢。
這幾年,紅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名,高喊「大國外交」引領全球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宣揚已走近全球的「舞台中心」,目的之一是增強全球話語權。北韓雖是小國、窮國,卻自以為可建立全球影響力,不願當「大國外交」的啦啦隊。
一方面,金正恩以核戰恫嚇,逼美國直接對話,在沒有紅中參與之下,扮演改變東北亞局勢的獨特角色,成為全球的聚焦;另一方面,他在新加坡施展「微笑形象」,亮相於全球媒體。這樣的「包裝」,正是「小國領袖、全球聚焦」的訴求。
關於美朝會談,金正恩強調對等地位,自然也追求與對等地位相應的話語權,包括確定談判規則的「對等性」。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和談判前提CVID節節敗退,留下的笑話是讚金正恩「聰明」、「才能高」。
小國領袖的全球聚焦之夢,包含減低對「老大哥」的依賴度,但不致走全面「散夥」之路。
北韓無核化、結束戰爭狀態的談判,少不了紅中的角色。《板門店宣言》的第3條3款,就提到「促成韓朝美三方會談或韓朝美中四方會談」,雖然紅中的參與是第二選項而非第一選項,但她是1950年代朝鮮停戰協議的簽字者之一,不可能完全排除其參與。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