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月24日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直接稅低稅收大增 優惠小民削間接稅

一、

處此股市樓市狂旺之世,明知這種題材沒什麼讀者有興趣,但以深感事態嚴重,仍不得不「逆民意」再寫一文。

全球性的「量化寬鬆」,令各「經濟體」安然度過○八年的金融危機,可是,人人知道向市場注入大量鈔票,只有治標之效而沒治本之功且有消極後遺之害,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海嘯」已逝惟其造成的破壞雖被直升機撒下的鈔票掩蓋,卻遠離修復之途,等於播下了引發另一次危機的種子……二○○七年,經濟發達國家的總負債佔國民毛產值百分之七十二,到二○一六年已達百分之一百零六,現在恐怕已近百分之一百二十!

政府負債纍纍,是採納凱恩斯財政政策的必然後果(但不行此策,很多政府早已被選民推翻),以各國央行被賦予控制經濟的「工具」日多、其左右經濟去從能力日強,以當前的形勢看,債務問題仍不致釀成大禍,然而,於向市場大量注資的同時實行緊縮開支之策,雖然令金融危機烈燄不會重燃,卻令「低端(低入息)人口」苦上加苦及貧富兩極深化。寬鬆銀根促致動產和不動產市價上揚,從中獲益的只有「高端(資產階級)人口」!換句話說,過去十年西方國家「救市」算得上成功,但埋下社會分化的惡果,彰彰明甚。資產階級是最大受惠群體,無產(受薪)階級仍居末流──有一個時期,認為財富會下流即通過有錢人的花費令百業興旺進而使「低端人口」得益的「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成為資產階級辯護士的「利器」,但這種表面看來大有道理亦合邏輯的說法,經不起實證調查。二○一四年八月下旬筆者在「理財要有新思維」系列(收《只聽京曲》)已指出「滴漏理論失效 貧富兩極深化」,這三兩年來,未見有什麼論述能推翻上述的「假設」!

二、

香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相信高出世界平均水平,那從本地物業價格高企,連續八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地區」可見。據本報昨天頭條新聞,一項國際性調查顯示,去年「港人需要『餐風飲露』十九年四個月(十九點四倍)才可負擔得起一個住宅單位……而二○一六年的數字是十八年一個月」,這種情況足以顯示樓價升勢漲幅遠遠超逾一般人收入增幅。不必諱言,市民因此難有安居之所,是一項令社會躁動不安不可忽視的因素。

怎樣做才能解決這種「樓價貴得一般受薪階級很難(簡直無法)負擔的宿疾」?大家討論了這麼多年,答案可說無人不知,那當然是作為最大地主的政府應設法把更多土地推出市場,惟此構想知易做極難……因為任何不按牌理(定期以某種形式賣官地)出牌,都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反對的壓力令政府不知所措。筆者曾在這裏論及收回部分粉嶺高爾夫球場土地(民意支持)以至在貨櫃碼頭上建「半空之城」(多方專業人士主催),應有增加短期內可興建大量住宅的具體成效,但威權不足、肩膀乏力的有關當局,連當一回事作公開諮詢都不願做!

香港物業供不應求的問題,關鍵不在土地供應不足,而在過去數十年樓價「升完可以再升」,令置業成為「賺住賺價」的天下第一營生;置業如此「着數」,全民為置業着迷,不足為奇。居者有其樓固是樓荒的成因,惟樓價天天上升令業主賬面財富天天增加大大刺激市民置業意欲才是主因。中大莊太量教授要港人「不要期望樓價下跌」(昨天本報),因為樓價下跌不等於市民購買力提升,加上可能會引起令人人損失的信貸危機……莊教授的「規勸」不可不聽。在這種情形下,當局應怎樣做才能稍紓「民困」。

除了繼續在增闢及改變土地用途上動腦筋,筆者認為在行將公布的新年度《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應考慮在稅務上作出適度調整。筆者的簡單想法歸納為兩點──

甲、累積及現年度的財政盈餘甚豐,意味在現行稅制下百業(尤其是炒業)興隆財源廣進,如此庫房才稅收溢滿。工商金融地產旅遊業生意滔滔,說明現行稅制對它們有相當吸引力,因此,那種一見有盈餘便要政府削直接稅率如公司溢利稅率的「會計師之言」,可以置諸不理──在經濟萎縮稅收下降時才考慮不遲。

乙、政府無力(也許有心)壓低樓價,但政府應考慮以其他方法紓解「低端人口」的怨氣及實質上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財政司司長應慎重地考慮全面降低間接稅(香港的間接稅項少得可憐,應該說「直接影響日常生活的稅項」),這是人人了解的「大道理」,財主抽煙、搭公共交通工具以至離境及作其他消費,所付間接稅率與領取最低工資者無異,這種不公道不公平的稅制,在利得稅薪俸稅均企於偏低水平(具國際競爭力)的條件下,財政當局應設法改變之。事實上,與其對全民「派糖」,何如做點對受薪階級更有實際意義的事!

在樓價根據需求情況升降的環境下,通過減費減間接稅減低升斗市民的經濟負擔,未始不是一項紓民困解民怨的辦法!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