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3日
既然參加遊戲,就應遵守遊戲規則;訂立規則的人,當更該維護規則。尊重機制是民主派經常放在嘴邊的「金科玉律」,然而在民協馮檢基的遭遇之上,大家看到的似乎是另一回事。不少泛民中人公然打算推翻初選機制,卒之導致馮檢基昨日宣布放棄替補地位,即使專業議政姚松炎參加三月立法會九龍西地區補選的資格被取消,他也不會以Plan B的身份頂替出選。
遊戲規則是什麼?泛民明知要重奪議席的話,非團結不可,最佳策略是只派一人參與各區補選,始能集中票源,避免出現鎅票效應,讓建制派候選人「漁翁得利」;經過多番協商遂有達成共識的初選機制,按投票及民調綜合結果釐定優次。根據這樣的遊戲規則,泛民的九西名單是姚松炎排第一,馮檢基排第二,民主黨袁海文排第三,排前者參選資格若有閃失,餘人順序遞補。由於姚松炎曾經被褫奪議員席位,屬於高危人士,所以馮檢基的替補地位成為受關注的焦點,不幸的是負評多於正評,他透露連其家人亦被咒罵。
太多人憂慮「姚落基上」的安排令勝算大減,甚至純粹出於不喜歡馮檢基的政治路線或個人風格,提議不如改由其他人士替補,包括沒有參加初選的民主派元老,例如公民黨主席梁家傑。退一步海闊天空,此乃馮檢基棄當「備胎」的動機,以免泛民陣營繼續陷於分歧與鬥爭的窠臼,寧願由「又傾又砌」變成單邊被砌。
馮檢基雖說是主動棄權,但嚴格來說,這次事件其實是泛民自我DQ,即使存在着機制,卻因為人選並非心儀對象而不惜棄之如敝屣。早在馮檢基宣布退出之前,泛民陣營已有意見指出,推翻機制是不負責任行為。民主黨副主席羅健熙撰文呼籲,尊重機制乃應有之義,有機制而不跟從則是「缺乏政治倫理、沒有道德、輸打贏要、公然走數」。
至於馮檢基本人,日前打了個相當生動的譬喻:「我買了飛排隊坐摩天輪,點知去到話個位要畀梁家傑坐,佢又唔使排隊,又唔使買飛,但我就畀咗八萬幾蚊參加初選。」
空有機制而拒絕遵守,符合程序公義嗎?誰不順眼就換掉誰,這跟泛民一直以來深惡痛絕的「篩選」有什麼分別?就算馮檢基如今以大局為重,渴求以和為貴,藉着棄權來避免「同道中人」分歧與鬥爭,接下來還有一個頭痛問題:袁海文能夠獲接納而以Plan C身份得到替補席位嗎?單以勝算而論,袁海文的號召力遠遜於姚松炎,知名度也遠不如馮檢基,假如因此又把他「篩選」掉,泛民的再次自我DQ恐怕進一步貶損形象。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說得沒錯,馮檢基的退出可以預見後遺症更大。胡志偉沒有詳細闡述後遺症是什麼,但不難看出,症狀之一是民主派繼續為了誰是「備胎」而爭拗不休,要是最終把初選機制徹底推翻,泛民又會回到碎片化的狀態,屆時建制派參選者將會暗暗竊笑。
對於馮檢基退出,袁海文表示留意到初選後民主派出現「令人憂慮的內耗」,他不斷備受攻擊並不公平,民主制度不應「因人而廢」。誠哉斯言,因人而廢不符民主精神,偏偏民主派雖以民主為號,卻視遊戲規則極具彈性,可供搓圓撳扁,看在選民眼裏情何以堪。
按目前情況判斷,泛民比較明智的做法是擱置爭議,仍然由袁海文飾演Plan C(其實已升為Plan B),然後指望姚松炎做足一切準備工夫而不被取消選舉資格,一旦姚名正言順成為候選人,實實在在展開拉票工程角逐九西議席,那麼誰是替補角色根本毫不重要。怕只怕爭議沒完沒了,或者到頭來再定規則,把龍門搬到讓個別民主派元老真的「又唔使排隊、又唔使買飛坐上摩天輪」,這樣的所謂備胎,隨時有機會爆胎,不服氣的人另起爐灶又自行參選去也。
總的來說,泛民不團結難以言勝,自我DQ有悖團結的要求。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持盈保泰量力入市 不做猛獸不當蠢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