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
新年以來,中國禁止進口塑膠廢料等24類固體廢物而成為國際新聞,輸出這些垃圾的國家立即受影響,為如何處置廢塑膠大傷腦筋。據報道,排第一位、輸出最多固體廢物的是美國,其次是歐洲;英國自認國內產生的塑膠廢料過往一半運往中國。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拒收外國垃圾無可厚非,發達國家本來就不應該把垃圾向外傾倒。
去年7月,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說明目標是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並且部署穩妥推行,根據環境風險、產業發展現狀等因素,分種類制定禁止進口的時間表。
2017年年底前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包括生活來源廢塑膠、未經分揀的廢紙,以及紡織廢料、釩渣等品種。到2019年年底前,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為緩解原料不足,從境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隨後出現走私洋垃圾的活動,有利用廢料作非法加工的,也有收受報酬運來中國違法傾倒的。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近40年之後,先前重發展輕環保的傾向有所改變。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8月在青海省考察時宣布︰「現在,我們已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了。」
他談到,現在溫飽問題穩定解決,保護生態環境便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應有之義。他把各類環境污染稱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須下大氣力扭轉這種狀況。
去年秋天舉行的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新時代的戰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們尤其注意到當中新增的「美麗」一詞。十九大強調堅持的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上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治污染列為今後3年的重點工作。
應研究從源頭減廢
過去5年,在綠色發展理念下,推進環保體制改革,明確責任,建立了諸如環保信用評價、生態文明績效評核、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制度。這些制度和相應措施陸續取得成效,例如我們所在的珠三角地區,空氣污染狀況有所改善。
禁止外國塑膠廢料等進口,雖然早在近半年前已經明令通傳,到正式生效時,仍有外國營運商稱措手不及。一些外商對中方的通知置若罔聞,遲遲不思改變,或許是輕視了中國對治理環境問題的決心,以為大可一如既往、又或以為總有空子可鑽。中國則已加強管理,尤其是近兩年新建了環保督察制度,受理民眾的舉報,顯出阻嚇力。
習慣輸出垃圾的國家,遇到中國禁令,觸發一番討論和反思。英國在議論中認為靠其本國產業規模,沒能力回收全部塑膠廢料,總還得尋求別的海外傾倒地。不過,全球普遍對廢棄物污染的警惕性已提高。中國也正推動與越南等東盟國家建立合作機制,反對走私垃圾。
一些討論指出應從源頭研究減少廢棄物,中國也遵循這一方向。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大國,趁現在人均消費水準仍較低的時候,就得端正觀念,大力提倡能與自然協調和諧的生活方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環保稅能帶動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減排? |
上一篇: | 智慧城市由開放數據開始 |